文化性,就是任何一个建筑不但要满足功能要求,还要给人精神享受。世界上很多出名的建筑,精神作用远大于实际功能。悉尼歌剧院是澳洲的标志,其实它的功能一般,但人家去看它不一定是看表演,是看建筑。
时代性是任何一个建筑都要追求的。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注重人文 现在大学生知识面偏窄
记者:很多学建筑的都是理科生,但建筑本身又很强调“文”——文化内涵。您是怎样加强理科生的人文修养的?
何镜堂:我跟学生讲,一个好作品,功能第一。实用是最主要的,首先要保证住得舒服。同时,还必须有文化内涵。比如说搞个校园,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来表现,就得给人家一个文化氛围;一个商店,就要有一种非常休闲的、购物的环境,体现商业气氛。
精神的东西是无形的,我教学生时,会找一些文化要求比较高的建筑,比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很少找住宅和工厂给他们看,这就很容易培养他们的文化情操。
记者:文理分科的问题在最近争论得厉害,您怎么看?
何镜堂:这个我没具体研究。我的特点是,跟我学科关系不大的我不管,但有关系的“我攥着死都不放”。我很注意学科交叉,我培养的好几个博士原来都学过文,都不是搞建筑的。
不过我也觉得,现在大学生知识面偏窄,跟文理分科过早有关。基础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当年早点学哲学,可能现在会更好。
探讨学术 十篇文章不如一个好作品
记者:作为一名优秀学者,您对这几年学术界的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问题怎么看?
何镜堂:我觉得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术机制肯定有问题。举个例子,有些学校规定,研究生要毕业,必须有一篇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可那么多毕业生,需要多少杂志才能发表这些论文?增刊也不够啊!
其实真正的好学生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十篇文章不如一个好作品。但现在好作品,制度却不承认!这是个大问题,指标太多,造成有些资源僧多粥少,大家都去抢,正当途径抢不过就用非正当途径!
现在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质量却没人管!以前做学问,几年才出一篇文章,一篇就够了。有的人十年都不出声,潜身研究。按现在的制度,三年没出成果,你已经被淘汰了!何镜堂妙言
我这个人,人生关键的每一步,都有计划,有定位。
开始我想,我什么都有了,吃的住的,国家给的都很好。建筑投标时,去当当评委,吃住都好,心情好多说几句,说完就走了。但我做不到,因为我还是有追求,还是要搞出好作品来。
人物档案
何镜堂,1938年生于广东东莞,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在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主持了10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获国家、部、省级优秀设计奖40多项,其中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