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建规划中)专家们基于不同考虑,提出了不同意见,其中原地重建的呼声较高,他们的论据是日本、中国台湾都倾向于原地重建,也列举了一些原地重建的好处。
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台湾、日本的做法有些值得我们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做法都要学。
每个国家和地区在选择灾后重建路径上,都应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世界上有许多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和地区,美国的灾后重建就和日本、中国台湾不同。
中国台湾和日本由于地理环境都是岛,稀缺的土地资源使灾后重建的选址余地较小。美国的条件则有不同,如果一地发生地震,往往选择在另一更安全的地方施以重建。
所以要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来确定对策。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如果能够从大的空间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安排我们灾后重建的投资以及人口分布,就更为有利。
记者:北川中学是如何规划的?
杨保军:我们就整体规划征求居民意见的过程中,一个女同志见到我们就哭了,她的孩子在地震中丧生。她说,她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能够把学校盖得安全,让孩子们安安心心地读书。
在新城规划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放在首位的。原来的设防标准偏低,国家规定灾后重建统一按照7度抗震标准设防,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则按照8度标准,在这方面,其实是借鉴了日本的做法。如今北川中学的选址已经确定,其选址是精心规划的,是一个对各方面来讲都是适宜的地址。
“贪大是我们坚决要反对的”
记者:如何在新县城的建设中保持羌族的文化特色?
杨保军:重建中,我们要传承羌族的文化,体现其特色,这一点是确定的。但是如何体现羌族的文化特色,则有待进一步思考与确定。有人认为羌族建筑特点是碉楼和羌寨,我们知道羌寨的主要功能是望和防守,是护卫家园的建筑形式。
今天,羌寨和城市功能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冲突,显然完全照搬羌寨模式,是行不通了。所以就采用继承和发扬羌族文化元素的规划路径,在绿化、景观的设计上,加以借鉴。通过设计使当地百姓能够体悟“新羌风”的风韵,同时也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记者:在北川重建的过程中,有人认为不要贪大求洋。
杨保军:贪大是我们坚决要反对的,因为一个县城一共才几万人,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万人,所以重建尺度很重要。总理希望北川重建成为一个典范,而要成为典范主要应体现在建设理念的合理超前,而不是一个用金钱堆积起来的新城。所以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着重考虑怎样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方便、舒适和自然。
记者:听说你们在重建规划中提出了“软迁移”的概念,什么是“软迁移”?
杨保军:青川是一个“软迁移”的范例,当地政府想搬迁,而当地的居民不愿意搬。青川的受灾程度不如北川,但其地质条件存在一定的风险,其原由也在于其城镇布局结构过于紧密。据当地政府说,青川周围的山体仍有滑坡的风险。
我们的想法是疏解人口、疏解城镇功能,腾出的部分空地,成为城市布局调整的空间,通过加固、绿化的方式使存在地质风险的区域更为安全,在这一背景下,这个城镇可以延续留存。
在青川,教育资源稀缺,文教设施和工业也都很稀缺。很多人愿意到县城的原因,是要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学习。这些为全县服务的功能要渐次迁移。现在,新址离旧址的交通很方便,已把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和教育服务的功能迁移到新址,而青川还会是一个城镇。
记者:在你看来,重建北川具有何种意义?
杨保军:我认为它是抗震精神的标志,即使降临的灾害是天灾,但是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去战胜任何困难。北川的重建可以向世人宣示我们党和政府的力量,中华民族不会在灾难面前趴下,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比过去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