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是人宅合一
Q:天人合一是国学的至高意境,“宅者,人之本也”,您认为在我们现在的住宅中该如何实现“宅人合一”的人居境界?
赵冠谦:天人合一所指的范围很广,在这里可以这么分:一是人与环境的相融,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等;二是人与建筑的相融,建筑要符合人的居住行为;三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当然有的人讲这里的融合仅仅是讲宅内,其实在一个小区里边人与人的共融、邻里关系的相处也很重要。
现在社会比较提倡混居,就是在一个大环境里要有不同的人群,富人要有,穷人也要有,他们可以在小区里再单独区分住的地方,但是当在一个小区里,大家共用一个配套设施时,不同人群之间就有了交流的可能性。
Q:住宅领域的“西化风潮”,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您认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如何能做到“扬弃”?
赵冠谦:我们国家过去经济条件差的时候,人们只要有房子住就行了,不会去讲究居住文化,好多行为都是混在一起,比如吃饭和居住都在一个空间里。后来人们经济条件好了,住房空间开始逐渐加大,餐寝分离从西方引了过来,开始在国内大力提倡。然后就是起居和就寝的分离,因为起居活动是一个公共性质的活动,而睡眠是私密性的,如果把公共、私密都混在一起,就会互相干扰。而除了空间细分,国外还比较注重物理环境,如隔音、隔视线等。这些西方设计中注重生活方式的形式,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并广为流传。而那些贪大求洋的外部设计并不适合中国普通民众。
Q:现在很多人说到“中国人住什么样的房子”,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中式,您觉得像“新中式”这类简单的复古是否就是现代国宅的解决之道?
赵冠谦:不一定。现在我们要解决居住的问题,首要就是居住有无的问题,要居者有其屋,这是最根本的。然后再逐渐增加面积,再然后要合理的设计,再然后就是合理的空间划分,最后再讲要有一个好的室外环境。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让房子好卖,人们开始在房子的外观上大作文章,一段时间内大量引用国外的各种形式,比如北欧、西欧、南美、意大利、地中海等风格,随后又开始流行新中式,这些都是表面文章,只要人们居住的品质好了,中式或西式又何妨。
Q:国宅是否会意味着高成本,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居住需求?
赵冠谦:所谓国宅就是大家都能够享受的房子,应该是多种形式的,而不能单单界定在某一种体系或形式上。最适宜的国宅就应该是普遍的、大家都能消费得起、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那种。而只有做到针对广大老百姓需求去开发和设计,不追求过大的面积,才能真正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未来谁占主流?
Q:在未来发展历程中,您认为哪些类型的住宅产品或建筑,是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原因何在?
赵冠谦:目前各种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都还不会被淘汰,因为有各种不同的人群需要。比如独栋住宅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也高,但是它还是有受众的。所以我觉得哪种形式都还会存在,只是一个比例分配的问题,看哪些占主流,哪些是非主流。目前,按照住宅的比例,大量的人群还是住在集合式的房子里的,不可能自己建一套房子。但如果是想住好一点,有条件他也可以选择更舒适的房子。
其实真正的主流购房人群,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他们反而不会买豪华型,只要符合自己的情况,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现有居住条件就行。所以普通改善型还是占主流的。
Q:您可否预测一下,未来60年,最适合中国人的住宅发展取向是什么?未来60年,什么样的住房形式才是“国宅”的发展方向?
赵冠谦:我觉得未来60年,最适合中国人的住宅发展取向还是普通改善型,同时要加大科技力度,注重环保生态。但科技运用方面也要适度,因地制宜,因为许多住宅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级的技术。而那些高新尖的技术往往需要高昂的经济代价。所以我觉得不能跟实际结合的科技,引进中国也没有必要。
未来,普通的集合式住宅还是国宅应该发展的主流方向。住宅不能太占用土地,不能一家一栋楼,这样虽然舒适,但是太占用资源,因为我们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