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适合中国当代老百姓人居习惯的,无论你是中式或是西式或是中西结合,都属于(你们定义的)这个国宅的范畴。最适宜的国宅就应该是普遍的、大家都能消费得起、符合我们生活习惯的那种。
居者有其屋,让每个普通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房子,“即使到今天这依然是不变的住宅思想,而我这一辈子也是这么做的。”80岁高龄,以设计居住舒服的普通住宅为己任的国家设计大师赵冠谦老先生如是说。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界的前辈,赵老还拥有诸多公职身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顾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在采访期间,赵老接到一个电话,在电话中他甚至事无巨细地交待小区的垃圾站应该如何设计才更人性化。
国宅传承大众文化
Q:您认为在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于国宅的概念描述?历史上,国人有没有关于人居理想的更多记载或文学描述?
赵冠谦:国宅这个说法是我国台湾的说法,指当地的政府性住房,大陆暂时没有这个说法。历史上关于人居理念最出名的就是杜甫说过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那个时候人们的要求比较低,只要大家有合适的房子住就行了。而这也是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们也不可能想别的更高的条件。
Q:在当代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我们所探讨的国宅——最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住宅,该有怎样的现实定义?
赵冠谦: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趋同,发展也越来越相似。譬如说西方原来比较讲究居住行为、交友,生活方式比较开放,住宅里边就有会客厅。而中国过去人们交往比较封闭、保守,但现在也开始在住宅里设计专门的会客厅了。另外就是饮食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西方饮食方式被我们所吸收和接受,于是我们的居室设计中开始有了开放式餐厅,开始有了因烹调手法不同而分开的中西分区厨房等。
所以,只要是适合中国当代老百姓人居习惯的,无论你是中式或是西式或是中西结合,都属于(你们定义的)这个国宅的范畴。
Q: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史中,国宅曾经有过怎样的现实样本?反应了怎样的历史与文化演变?
赵冠谦:若以历史发展为论,我觉得最能反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住宅样本,应该是现在的各式民居,它们深深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居住方式和当时地域差异在住宅上的体现。
过去的人们建房,根据所处地域气候条件、居住习惯的不同,建的房子也就不同。比如说西南地区的山地较多,就形成了现在的吊脚楼。像北方气候比较寒冷,建的房子就都比较封闭、厚重,因为过去没有什么特殊的材料,所以只能加厚房子,让房子里边比较暖和。
Q:您认为在我国这么长的历史文化中,国宅背后传承了中国人怎样的精神?
赵冠谦:过去中国的住宅比较讲究风水学,所以我认为以前的人们盖房子比较注重与生态的结合,比如希望房子向阳,希望通风条件好,这都属于过去的风水学范畴。另外就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那时的人们比较注重私密性,比如他一进门要有一个照壁,就是希望我这个家一开门不要被别人看到。而现在我们单元式住宅里边的入户过渡空间,现在经常称玄关的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Q:那么依照您的定义,国宅该怎样传承我们的文化积淀,印证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赵冠谦:我们现在说的传承,比较多的还是从形式上传承,都是一些简单的中式元素的细部构造。但实际除了这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外,还有一种空间足迹的传承。比如说我们的老北京四合院,它有一个内天井,周围有正房、厢房围合。我们在建造如今的单元式住宅时无论内部构造或是外部空间都可以采用这种空间构造,而现在这种围合大多仅仅用在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