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江河下游地区,虽多雨不能日照充足,但水利为优;而江河上游地区虽不能称水利充足,但日照和风力充沛。
以日照而论,滇中和滇东北都在每年两千小时以上。因而,昆明的太阳能集热板面积占了全国首位。
利用太阳能我们已走出了步子,利用风力发电也在重点区域试用。
具体就冬暖夏凉的太阳能房,我也做过研究工作,并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我省的建筑能耗属于落后地位。水、土、声、光的污染也是严重的,而且在恶化发展。我们随处可见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比如昆明许多三星级以上酒店都使用全空调。我认为既不环保,又影响健康,只是硬套规范。
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对环境问题已高度关注。作为建筑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努力响应,做好我们的工作。
抗震设防着重推广新技术
记者:云南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工程抗震这一课题艰巨而又现实。您有哪些研究成果和观点,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刘家骏:通俗地说,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设定的“抗震设防目标”都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里说到两个概念,一是给地区划设防烈度,二是给建筑提设防目标。
量大面广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在总结震灾时,要多从它的工程质量和实际抗震能力去找,不要盲目说那地区烈度定低了。不要发生一次地震,提高一次烈度。这样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投资者也望而却步。
地产商不能因为成本因素,非法降低建筑抗震烈度;反之,国家投资项目盲目提高烈度或重要性分类,也是不可取的。
我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盲目提高工程设防烈度或工程重要性分类等级,既浪费,且无必要。此类问题一定要按权限审批。
昆明的呈贡新区将要开展大规模建设。在国家总的地震区划的基础上,云南地震工程研究院又作了小区化的研究,这对工程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设计是关键。对设计是首先选好结构体系和抗震方案,即做好“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新技术是保障。上世纪末,我们就生产出了橡胶隔震垫,试用于昆明和大理等地,现在昆明新机场建设也采用此类措施。我省还成功地开展了耗能支撑的研究。
可能有些人认为,使用新技术太花钱。但实际工程中要算总账,新型技术装置虽然要花钱,但减少地震作用又会省钱。何况,某些安装在建筑物内的设备(如大型计算机系统)往往比建筑物本身更需要防震。
建筑物(住宅小区)的开发商也不要硬性地要求设计人员降低结构断面和用钢量,这可能导致不安全的后果,请带头支持优化设计和使用新技术。
建议主管部门,对使用抗震新技术设立优惠政策。新技术发展了,其措施费本身也就下降了,建筑造价也就更大幅度地下降了。
其人其事:刘家骏,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曾获多项省和国家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及科学大会奖,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家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通过考试公派出国(意大利)留学人员,留学3年;继后又在加拿大从事2年结构抗震研究。归国后先后任云南省设计院院长和省建设厅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