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域特色原则
植根于地域特色的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与其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并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3.动态景观原则
动态景观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园林植物的生长变化和景观生态恢复的动态过程。生态美学理论认为,植物元素是具有生命的,植物的季相变化,草木的四季枯荣同样是景观的一部分。而荒野保护和野生植物景观的创建也体现了景观生态恢的变化过程。因此,一个好的工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是短期建设就能完成的,设计师应该运用生态的技术,将景观的营造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动态的过程。
4.安全防护原则
安全防护原则是针对工业园区景观绿地的生态防护功能和防灾避险功能而提出的。随着工业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过于集中,健全园区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而绿地防灾就是一种既能为工业园区提供自然景观又有助于防灾救援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园区内大量的防护绿地也对工业园区内的工业污染起到了阻挡、净化的生态防护作用。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原则
技术是景观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好的技术对好的景观来说,虽然不是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它使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材料的选择上也更加灵活与丰富,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一次,工业园区好的景观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6.协调性原则
奥姆斯特德曾指出,设计最重要的就是与环境相协调,与场地的方位、地形、植物、水文条件及建筑等诸多元素相对应。而工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其所在城市的环境氛围,确定工业园区的景观定位。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自身的区域特点,确定景观的形式、形态、平面及立体尺度,形成和谐的量、度关系,构成主景、配景、近景、远景的丰富变化。这样,才可能达到整体性的效果。
记者:您刚才详细介绍了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那么,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究竟有哪些内容呢?
李院长:工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生态防护体系的规划,它又包含生态防护绿地规划与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种环境污染问题,而规划合理的生态防护林带,不但可以增加工业园区的整体绿量,提高绿地率,还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杀菌、除味并且阻隔和吸收工业噪音。此外,大片的防护林带也对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有很好的作用。在天津开发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包含开发区外委约80米宽的生态防护带,利用乔灌木形成相对封闭的防护体系;在生活区域工业区之间,泰达大街两侧自然生态的林带既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又为生活区形成了绿色的围墙。
诸多调查研究表明,公园、绿地、花草这些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不仅在直观层面上有防灾、避险的功能,而且在心理层面也可以给人们以抚慰与鼓励。因此,无论是大型公园,还是城市广场,无论是社区游园,还是街旁绿地,它们除了担当工业园区重要的景观角色外,还要担负着园区防灾避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