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了近十年的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为北京快速发展的十年带来了巨变,同时也不免带来类似“卧城”望京这样的发展中的“烦恼”。昨天,作为1993年总体规划方案的实施者之一、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原市规划院副院长、规划专家董光器,在与记者共同回顾1993年的总体规划时表示,修编后的新规划将把北京城市建设重点转向郊区。
问:“卧城”望京能否代表老总体规划中的滞后性?
答:不代表老规划的问题,却是此次修编时要注意的问题。严格来讲,望京成为“卧城”,就是没有完全兑现当年的规划,而是几经修改,将一些工业、公建用地规划全部转化为住宅,从而造成了望京在建或已建成的建筑多为纯居住社区。加上道路格局不合理,大型商业及综合服务设施严重缺乏,使一个居住近35万人口的“新城”的功能严重不足。未来的新城将以此为戒,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
问:修编意味着北京城市发展快还是规划滞后?
答:修编总体规划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及时解决发展中问题的科学态度。1993年批复的总体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10年预定实现的人均GDP4000美元,将于2005年提前完成,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已经将一些长远目标提前完成。因此,经济发展要求非修编不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修编。
问:修编是否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城市格局?
答:应该是建设重点向郊区转移。由于1992年北京市区仍处于大发展时期,回顾1993年的总体规划,建设重点仍放在了市区。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这一规划作为当年的跨世纪工程,首次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原则,确定了新的方向。目前,市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近4000美元,郊区仍在1000美元,市区的工业化、人口的增加,开发空间已经饱和,要强化郊区的发展步伐。
问:生态环境等内容,过去是否涉及很少?
答: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优先的问题。此次修编明确了每一个绿化生态项目。包括:北部山区、三北防护林带、两条绿化隔离带等。除划定了建设区外,还要划定非建设部区,以保证人居环境,这都是1993年总体规划因时代所必然带有的局限性。因此,修编后的规划在生态环保、人居环境、产业布局调整等方面,都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