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的北京,最近天气不错。湛蓝无云的天空和清新舒爽的微风滋长着人们愉悦的情绪。这样的好光景在北京难得一见,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说,在世界公认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加拿大温哥华,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的研究表明,北京的汽车尾气污染损害超过了沙尘暴,由于沙尘颗粒较大,人体无法吸入且易于沉降,沙尘暴天气结束后大气质量会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汽车尾气和其他工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颗粒较小,可直接随人体呼吸进入肺泡,因而对人体危害更大。在推行安全排放标准的温哥华,人们还是在为尾气污染担忧,他们担心的却是汽车尾气虽然在当地已不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仍然可能不利于街边花草的生长。在我们看来,这真有点身在福中而不自知的意味。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未来15年,是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时期,建设宜居城市将成为主导城市化的总纲,同时,中央也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器。
建国56年来,中国第一次从居住优先的层面安排
城市规划。杨保军说:“我个人认为,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央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对‘公平’和‘效率’进行的重新选择。”
“让大家像喜欢上海一样喜欢北京”
虽然无从考证“宜居城市”这个名词的创造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宜居城市的话题在中国引起空前关注,是因为杨保军。
北京市的总规修编工作开始于2004年初,在此之前,杨保军率先提出北京应该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目标。
2004年11月,北京总规修编的成果开始向公众展示。在北京的定位中赫然出现了“宜居城市”的字样。2005年7月下旬,在全国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开始作为经验,由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向全国部署。
“我提宜居就是希望让大家像喜欢上海一样喜欢北京,能够在北京津津乐道地生存,就不会阻碍跨国公司到北京来了。”杨保军说,最初提出宜居城市,是为了吸引和留住跨国公司。进一步讲,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北京市的经济转型。在后来,这也成为中央推行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城市,北京的问题其一是空间结构,其二是产业结构。”当时,北京市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定位还并不清晰。“我始终认为,北京应该利用智力优势发展高档服务业。我不赞成北京跟其它城市争夺制造业。我提宜居的目标,像
首钢这样的污染大户就会感觉到压力。”杨保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