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 北京邮电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英智能交通系统联合研究、开发和培训中心主任。
吴教授自90年代初开始了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驾驶行为研究,交通仿真,公交优先,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GPS”信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城市路网评价和智能交通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特别在驾驶行为研究和交通流微观仿真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由吴教授为主开发的FLOWSIM仿真模型在英国和欧洲的ITS研究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好评。目前正结合中国的混合交通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都市世界:您对于智能交通是如何认识的?
吴教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小汽车的日益增多,发达国家的一些主要城市慢慢开始出现交通拥堵的问题,到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拥堵问题。中国因为大规模普及私有小汽车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出现交通拥堵的时间较晚。随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和带来的其他相关问题,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需求因素。但是只有需求因素,没有技术支撑,智能交通也不会出现。上世纪70、80年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迅猛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给智能交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最开始叫做“智能道路和交通系统”,后来才统一为“智能交通系统”)。由此可以看出,首先是需求,同时又有技术上的保障,才导致了智能交通系统的诞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小汽车越来越多,道路拥堵、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等都将是推动智能交通发展的动力。
都市世界: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吴教授:我认为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国外形成比较明确的智能交通系统概念,国内主要是专家学者跟踪这个领域的发展。
(2)1995年左右,国家开始关注到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还能带动巨大的产业链,因此开始重视智能交通的发展。 1995年-2000年,摸索和初始发展阶段。一方面是技术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是摸索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2000年,由科技部牵头,联合公安部、交通部、建设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国家发改委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指导协调小组”,以指导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
(3)2000年-2005年,试点阶段。2000年开始,国家“十五计划”明确在近阶段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这期间,中国开始实施“智能交通示范城市项目”,选定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杭州、深圳、济南、青岛、中山十个城市为智能交通示范城市,实现“十五规划”制定的三个目标:第一,实现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在示范城市里利用现代化的交通控制管理系统,有效地减少交通拥堵,提高运行速度。第二,发展先进的公交系统,提高公交运行速度,降低公交延误,实现公交速度提高15%。第三,提供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协助出行者在出行前和出行途中有效地计划出行路线,节约出行时间。
(4)2005年以后,“十一五”期间,智能交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和企业开始较大规模的参与与投入。 “十一五”期间有几个方面是发展比较快的,一是实时交通信息系统,例如由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项目“杭州市GPS浮动车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利用浮动车信息辅助和加强交通管理,为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和诱导服务。它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利用实时交通信息,更有效地管理我们的交通,例如,交通应急管理,为出行者提供诱导信息服务。二是公交信息化,在杭州、北京、广州等城市做的都很好,就是根据道路状况,合理分配公交出行班次;在站台和车厢里为出行者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服务以及公交优先。三是电子收费系统,因为需求比较明确,所以发展的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