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现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的研究、教学和规划设计及旅游规划、城市和区域开发项目策划。1989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基金会优秀研究成果奖,2000年获中国政府特殊津贴。

吕斌教授
都市世界:我国的环境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吕教授:环境社会学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学科或是一个环境与社会学相关的学科,本身产生的历史也不是太长。如果去查文献的话,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这个概念。主要的背景还是由于高速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伴随着高速发展下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
最典型的是60年代时候,《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出版,给人们敲了个警钟——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再这样发展下去环境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对环境问题由此引起了重视。对环境问题更多的关注是本身技术的层面,这些环境怎么样用技术去处理、怎么去防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环境问题的本源其实有很多社会学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就是有很多研究社会学的人就会发现环境问题或是环境的要素其实对社会的结构、对很多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环境问题实际上是深层次社会问题。比如说贫富,还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好多这样的问题。所以环境社会学这个概念,据我所知第一次出现是1978年有两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叫《环境社会学》,在这之前就有了相关这样的讨论,讨论这样一个学科或是交叉学科这样一个视点。因为它还不是很成熟,应该说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那么我们国家我看了一些比较权威的学者他也是这样借鉴的。我们中国的环境社会学从概念慢慢的逐渐形成一种学科出型,起点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20世纪80年代直接的背景,还是因为1978年有了《环境社会学》这本书。在这个之前的环境问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环境问题,或是说社会学的研究是因为考虑环境的要素的意识引入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