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十年磨一剑。从1993年提出方案到2003年规划检讨,珠江新城在建设广州CBD的道路上走得缓慢而艰辛。规划检讨后,珠江新城建设提速,如今大部分地块已经出让完毕,建设进度已经超过50%。
明年亚运会是回顾和展示珠江新城建设成就的重要时点,当年的规划师如何看待如今的建设进展,本报昨日独家采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原珠江新城总规划师袁奇峰。
“广州丧失了创造世界级景观的机会”
记者:近来连续报道了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和中央广场的建设,你怎么看待这项工程?请给我们讲讲当年这套方案的演进过程。
袁奇峰:经过国际竞赛选定的1993年美国托马斯夫人方案奠定了珠江新城的规划基础,后来1999年华南理工大学对原方案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宝瓶广场的中轴线形态。2003年,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和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公司SW•A对中央广场的景观方案进行细化,但当时没有提出地下空间的概念。
2005年,广州再次对珠江新城核心区进行国际设计招标,当时设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寻求一个有特色的景观方案,另一个是寻求一个好的地下空间解决交通问题。但可惜的是,地面景观和地下空间是分开来做的,最后选择的时候是比较偏向交通功能的方案,结果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有点脱节?
袁奇峰:是的,我并不怀疑地下空间,德国的欧博迈亚地下空间设计做得非常好,可惜的是地下空间和地面景观的结合没有做好。但这个公司并不擅长做景观设计,结果景观设计还是用的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和SW•A的那个方案,但是改成了缩小版,修修补补的,没有一气呵成,艺术感和审美观达不到原来气势恢弘的效果。
其实我认为景观比地下空间的价值还高,地下空间是一个功能性的建筑,而景观像奶油蛋糕上边的奶油,没有奶油的蛋糕也能吃饱,我觉得现在的中轴线这方案是一个好蛋糕,能吃饱,但是可能不好吃。
当时还有一个广州规划院和日本设计公司搞的方案,把中轴线全部设计成水面上的浮岛,我从个人情感来说是喜欢那个方案的,但后来这个方案落选了,我认为这让广州丧失了一个创造世界级景观的机会,所以这是让人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江边已有很丑的建筑立起来了”
记者:你对现在珠江新城的建筑设计水准怎么看?
袁奇峰:我们当时在规划检讨时提出来,珠江新城所有的沿江建筑设计都要国际竞赛,所有转角地方的建筑设计起码是国内竞赛,这个事情规划局没有坚持下来。
珠江新城的建筑是广州最热闹的地方,比如烟草大楼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节能建筑,高速公路公司大楼,广州发展大厦,西塔方案,都是国际竞赛的结果,正是因为当时广州对国际竞赛这个条件的坚持,广州现在才多了几个比较养眼的建筑。
除了博物馆、歌剧院这些公共建筑的设计需要国际竞赛以外,当时我们要求珠江新城的商业建筑也应该进行国际竞赛,但现在沿江新建的几个写字楼建筑都没有举行设计竞赛。所以珠江新城的建筑水准难以保证了,现在江边竟然出现加层建设的现象。这就是政府向开发商妥协的结果。从规划上没有坚持制度和城市理想。现在珠江新城的建筑水准已经下滑了,江边已经有很丑的建筑立起来了,高度也不受控制,体量也不受控制,立面也不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