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禧瑞都“建构中国特色大都会”系列论坛再次拉开帷幕,此次先锋对话围绕“CBD规划与建筑理念”展开,到场的嘉宾为柯焕章院长,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大都会、CBD建设特点及规划等问题掀起了又一场头脑风暴。
易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建筑与城乡趋势研究所博士后暨主持研究员

柯焕章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易介中:今天特别高兴,欢愉的气氛之下,在东扩之前的CBD是您负责,还有北扩,CBD是北京市文明的象征,你看我们把奥运办完了,奥运那边基本上以体育文化为主体,我们北京是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城市,可是文明城市很多。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一个,看到你特别高兴,因为我们都是混CBD,因为我是台北人,我来北京15年,我真的看到CBD的成长,以前在国贸待着,现在越来越多地方了,CBD的让我们生活方式开始有安全感,以前来北京没有安全感,总是觉得那是别人的地盘,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现在到了CBD之后整个融入4进来。现在大量的国际化人士,海归派就在CBD待着。我不知道柯院长也是CBD的使用者,您平常也是吗?
柯焕章:我经常过来。
易介中:今天有很多的问题,有些是一些感受,我们看到CBD东扩的规划,因为数据不是很了解,我们看图说故事,我们先说几个故事,CBD东扩在北京很大的突破,每一个街口都是两三百米,而且行进当中没有事情发生,您对这个什么看法,我们一看上去从大的街扩变成小街扩。
柯焕章:这个很敏感,这是一个对北京城市的形态来说,CBD来说是比较特殊的问题。我们现在在做CBD范围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前也都考察了国外的一些做得比较早的CBD这个城市,尤其像曼哈顿、东京等等都考察了,相比之下,北京跟国外有些城市类似的像纽约这样的城市,最突出的差异就是路网结构。中间有一个大的公路,原来的城市小胡同,城市主干路非常小,经过了发展以后向外拓展,就是学习苏联的经验,有主干路、侧干路,主侧之间距离比较大。
易介中:我们之前跟苏联规划。
柯焕章:50年代学习的苏联的模式,也跟我们自身的条件有关系,城外逐步的拓展,也是比较稀。我们原来CBD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密集,仍然很大,它都是单向行使,纽约这个街道,40几街,50几街。过马路也不是很宽,车子没有左转弯,都是通过右转单向行使解决,就是咱们平面的意思一样。所以做得已经顺。
易介中:我们也不能像纽约那么密。
柯焕章:对,我们既要学习它好的公路网的优点,也要避免它的很恐怖的密集的大楼。所以这两个我们都兼顾了。我们在CBD路网尽可能的加宽,你看东边已经盖起来一面的路网结构比其他地区要密的多了。
易介中:道路增加面积,给车子方便,也给人方便。人的商业的感觉更做起来了。
柯焕章:给企业、产业都带来很大的方便,经营也有利,老百姓也方便。纽约有些街道连续性比较强,商店可以连续走过去,咱们这方面还是不够,现在CBD还是一座一座的写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