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特瑞普教授(Michael Trieb):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创始人,总裁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波恩市(SRL)城市与区域规划协会成员

Q:您多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您这次的中国行,是如何安排的?
米歇尔•特瑞普教授:大概从十年前到中国开展工作,十年间差不多来中国二、三十次了。
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中国就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当时跟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到广州市中心,感觉不像在中国,而是像美国的纽约、曼哈顿等这样的大城市,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有很浓重的都市气息。我就问当时的建筑师向导:“我们是不是来了美国呀”。中国现在就像美国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里有很多机遇和可能性在发生着。在中国飞速发展的阶段里,可能以前我们欧洲需要用10—15年时间去建设的过程,现在中国只需要5—7年就建设完成。
实际上,这次的行程主要是由我们集团的北京分部来安排的,到国内的各个高校做巡回演讲,我们刚刚结束了在北京清华济大学的演讲,11月3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下一站杭州的浙江大学。同时,这次来也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这是我非常欣慰的。
这次巡回演讲主要是围绕着我们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城市建设的工作实践经验展开,具体内容会更多涉及城市形象、公共参与、公共空间,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建设。
Q:请您谈一下,德国的城市规划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中国的设计流程是否有些差别,或者你们会更注重哪些方面?
米歇尔•特瑞普教授:大致上过程跟中国差不多,但在欧洲这个过程会持续得更长一点,工作会更细化,难度会更大一些。欧洲和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欧洲的许多城市比中国的尺度要小很多,所以在中国动辄就是几十平方公里的项目,而在欧洲会分割成很小很小的区块去做,在细节上会要求得更多一些。而中国的项目业主或甲方手中所拥有的决定权也比欧洲的要大,要更多的满足业主或甲方的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