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1941年生。现为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周一星。
Q:“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7%,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的专家,你怎样看待这个目标?
周一星:这是国家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城镇化率的目标,是继“十五”计划第一次把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后的又一个新的举措,说明国家对城镇化的重视。47%的目标是可以接受的,如果2005年的城镇化率是43%上下,那么未来五年达到47%,平均增长速度为0.8个百分点,不到1个百分点,相比1995年以来的每年1.43—1.44个百分点的超高速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目标速度。我以1982年和2000年的城镇化水平作为基数,根据国际上常用的城镇化水平模型计算,预测中国2010年的城镇化率的理论值应该在46.5%左右,所以我说47%是可以接受的目标。
对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估计一定要建立在对现实城镇化增长水平的正确分析上。从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连续八年以超过1.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对中国来说这是非常高的速度。因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要大,我认为这样的超高速度是在“五普”以后为了和以前的数据相衔接而做的数据修补中产生的,1995-2000年间每年1.4个百分点的增长中仅仅因为口径修补就占了大约0.9个百分点,实实在在的增长大约是0.6个百分点。世界城镇化一般的年均增长速度在0.3-0.5个百分点。
我通过理论预测和从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岗位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三个方面的实际验证,我的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的城镇化仍然会以较快速度增长是肯定的,一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比较正常,有把握实现,超过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的,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连续多年超过1个百分点是超高速的、有风险的,连续多年的1.4个百分点是有水分的。在正式场合我给国家的建议是以0.8个百分点增长比较适当。这是我判断47%可以接受的另一个原因。
Q:通过这五年城镇化的发展,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情况会怎样?
周一星:近于无穷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有限的城镇吸纳力是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由于长时期的限制农民迁移,甚至一度让城镇人口反向流入农村,转嫁城市的困难,结果,积累了过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如果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既定目标,今后五年每年将需要有大约一千四五百万的农村人口转移出来。要让这些人在城镇有工作可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如果这一步达到了,那么下一个五年中我国就能实现基本城镇化的目标,总人口的一半能享受到城市文明,经济上也接近甚至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会有相当的缓解。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资源的安全,也许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必像有些发达的小国那样,百分之六十、七十、八十那样一路攀升,而可能在达到60%后就进入后期缓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