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请您谈一下,德国的城市规划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中国的设计流程是否有些差别,或者你们会更注重哪些方面?
米歇尔•特瑞普教授:大致上过程跟中国差不多,但在欧洲这个过程会持续得更长一点,工作会更细化,难度会更大一些。欧洲和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欧洲的许多城市比中国的尺度要小很多,所以在中国动辄就是几十平方公里的项目,而在欧洲会分割成很小很小的区块去做,在细节上会要求得更多一些。而中国的项目业主或甲方手中所拥有的决定权也比欧洲的要大,要更多的满足业主或甲方的设计要求。
Q:您认为欧洲未来城市规划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有一个什么样的潮流,项目的饱和度情况如何?
米歇尔•特瑞普教授:这个问题很好。城市规划工作是一直有的,工作是在不断进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进入了重建的巨大工作当中,也随后迎来了经济奇迹阶段,就像中国现在发展得特别快,欧洲也有过这个阶段。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之后,我们发觉在这些新的所谓重建、经济复苏之后的大规模建设当中,甚至比二战那个阶段更多地毁坏了我们古老的城市文明。在人们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德国开始了一轮城市保护和更新并重的规划建设过程。
现在在德国,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改善和建设,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比如像街道、广场等,我们加大了建设和改善的力度。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一些城市面临着人口迁移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已经建了三、四十年的当年的新城,现在人们已经不愿意在那些城市里居住了,而是搬到其他的城市或大城市去住,所以会有更多新城规划的项目。
Q:您如何评价中国城市规划?有什么建议和我们分享一下?
米歇尔•特瑞普教授:我想不单单中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 中国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人们从乡村,小城纷纷涌向大城市,这就给大城市造成人口的迅速膨胀。
第二、 中国的城市都是为汽车而建设的城市,不是适合人步行和居住的城市。我想中国城市的第二大任务就是需要把城市建为“以人为尺度”去衡量的一个城市,适合步行者去居住的一个城市。
第三、 也是各个城市都会存在的问题,中国也一直在着手解决,那就是环境的改善。对于这一点中国已经努力在做了,应该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Q:您认为德国城市规划设计的政策法规对中国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米歇尔•特瑞普教授:中国的政策法规已经比较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跟德国的政策法规比较接近。
如果要补充的话,在中国有更多的城市更新类的工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把整个旧的街区废弃重建,而是应该一个房子一个房子的去细致地更新、改善。
政府对这一类工作的政策法规,不仅要有比较完善的政策 ,而且要有在背后的经济支持,政府能够大力地提供经济支持,支持这些片区的居民,因为让业主、甲方自己去改善城市环境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德国的过去15—20年之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鼓励居民或业主完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完善居民的基础设施的改建和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