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古代建筑非常讲究“风水”,除开迷信的成分之外,关键就是让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冬暖夏凉;现代有了电,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电器来弥补,很多建筑也就很少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可以认为,发展低碳建筑,某种程度上也是恢复“建筑与自然对话交流”的传统?
叶青:确实可以这么说。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讲求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互相交流、和谐共生。实际上,排除了一些形而上的内容,古代“风水观”在现代绿色建筑、低碳建筑中很多时候都得到有效的诠释和验证。低碳建筑的核心,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建筑对自然的尊重。而我们现在很多建筑的设计,景观是放在第一位的,不怎么讲究朝向,如果考虑到节能的话,就要采取很多其他手段来弥补,就要增加建设成本,这在综合设计上肯定就不是最优的了。
谈建设
低碳建筑未成本必高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低碳建筑的建设成本非常高,尤其在目前楼价非常高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助长楼市泡沫。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叶青: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辩证去看。建筑成本和性能有关,低碳建筑强调资源节约和高效使用,对室内外的环境质量进行提升,由此可能会增加造价。但核心问题是将钱花在哪里,而不是多花钱。
而且我们不能只计算某些增加的费用,还要综合考虑某些可能会减少的造价。比如节能做得好,中央空调的机房面积往往不到普通机房面积的一半,机组容量也减少很多,这对平衡综合造价是非常有利的。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建设成本的增加,会带来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国外研究表明,建筑从建设、运营、改造到拆除这一全生命周期中,建筑成本只占25%。如果你购买了真正的低碳住宅,每月要缴的水、电和煤气费可以减少很多。目前因为没有资源税、碳税,甚至许多地区没有分级电价和水价,因此使用成本的降低效益体现不明显,更加影响了推广积极性。
记者:技术和市场是否为制约低碳建筑推广的重要原因?
叶青:某种程度上是的,制约低碳节能建筑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意识、政策扶持、技术与成本。
目前低碳建筑在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少业主和开发商对于进行低碳建筑实践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资金是由开发商投入的,但是房子节能的好处却由业主享受。如何协调双方的利益,这是推广低碳建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市场的需求也一直是瓶颈,你也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以节能作为卖点来宣传的楼盘还很少,用景观、用其他概念作为卖点的楼盘比比皆是,因为将钱花在景观或者外观、功能布局上对消费者来说比较直观,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