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第三个“城市病”呢?
阮仪三:第三就是城市过分的拥塞,人们都到大城市来寻找自己的机会,因此如何缓解城市压力,怎样合理规划与分布,就成了大问题。
当前的城市规划是立足于解决矛盾,出现问题怎么来协调,怎么把它摆平,把这个作为城市规划的手段。其实,这种协调是被动的,它不是主动来考虑整个城市的合理分布,然后城市怎么样更好地和生态的结合,比如说生产生活的合理安排,而不是像现在过分的分离,有些城市就是直接把生产区、生活区和休闲游览区都分开,不仅生活不便,也加剧了交通拥堵,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记者:还有没有您认为比较重要的“城市病”?
阮仪三:这三个“病”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少人都能认识到,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表现,就是现在的城市阶级的发生,贫富的分离,出现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别墅区,住宅区,花园洋房,廉价房,棚户区,都已经是各自分离,相互独立,这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病”,在农村就不可能这么尖锐。而这个问题,是世博会还没有展示过的,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去思考。
3 城乡平衡能解决“城市病”
记者:据报道,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会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城市解决“城市病”的成功案例。您怎么看?
阮仪三:有些案例值得考虑,比如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肮脏的水进来以后,通过大自然生物的净化,通过草地和水生动物逐步把水变清,从而美化这个城市,这种做法给人们很多的启示。
比如,上海以石库门为主题,考虑如何引起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它用的口号是“永远的新天地”,这正是利用了石库门的特点,检阅了现代生活的需求。我不赞成这个口号,因为我反对新天地商业运作,这样容易误导人们,但是不否认新天地这种做法,它毕竟给人们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上海的传统居住形式具有很好的生命力。
记者:您曾经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重新审视城市保护与发展的良好契机。
阮仪三:相对于世界先进城市而言,反观我们的城市发展理念,包括世博园的中国场馆。不少人从外国馆出来以后,马上就反思中国场馆,反思中国城市,我们是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和宜居。
我们在观念上只想突出中国,当然中国元素有些方面来讲是成功的,有些是不成功的,很多人就反映我们跟外国馆不一样,人家的观念都是很先进的,我们有些还是停留在炫耀自己,惟我独尊的层面。
记者:世博会能给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病”带来哪些借鉴?
阮仪三:关键还是城市理念上有很大的借鉴,就是城市不能让生活更麻烦。比如澳大利亚馆,加拿大馆,它很清楚介绍到,已经基本上农业现代化了,城乡之间已经取得一定的平衡,不像我们仍有大量的农民在重复着比较低等的劳动。
记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阮仪三:加拿大也好,美国也好,都是整个国家的投资方向都向农村倾斜,拿出很大一部分补贴给农村,在日本甚至是倒贴的,其认为这是国计民生很重要的方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并不是为了商业,完全是社会平衡的需求,让这些农民能够喜欢农村,在农村能够安居乐业。
这样,城乡平衡以后,城市的人口压力自然就下降了,很多“城市病”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