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表现,就是现在的城市阶级的发生,贫富的分离,出现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城市”的主题让大家共同思考,我们城市社会到底应该向何处去,思考整个人类大家庭总的需求和决策,比如城市如何尊重多元的文化。
阮仪三,苏州人,1934年生,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等。
1 城市化带来一连串副作用
记者:上海世博会就开在家门口,您去看了吗?
阮仪三:前几天刚去了一次,因时间关系,主要去了最佳城市实践区、未来馆和中国馆。我估计至少还要看两次,因为这次外国馆还没来得及看。
记者:您参观世博会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直接参与此次世博会?
阮仪三:世博会在我的研究范畴之内,肯定不容错过。并且,我的很多学生参与了,我个人没有太多参与。吴志强(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唐子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他们都是我非常要好的学生,一定要去看看的。
记者:目前世博会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阮仪三: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以城市为主题。上届世博会在日本爱知召开,主题词是“自然的睿智”,已经考虑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所以这次把主题深化,落在“城市”这个问题上。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这一次别开生面。
记者:为什么在世博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是因为“城市病”的问题日益凸显吗?
阮仪三:就是因为目前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速度特别快,城市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生态的破坏,气候的反常,污染的加强等。将“城市”作为主题,就是要提供一个如何反思城市问题,如何明智看待城市“发展”的契机。
记者:这些“病”并非先天就有的。
阮仪三:对。比如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根据需要生产了汽车,汽车的出现,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现在回过头来看,也伴随着一连串的副作用,比如能量的消耗、废气的排放,然后又衍生出交通安全问题,汽车过多又出现了交通的阻塞,特别是当大家一味追求好汽车,又带来了贫富的差距。可以说,是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社会不均衡现象的出现。
那么对于这种问题,需要深入地思考,怎样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地减少这些副作用。
记者:所以现在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阮仪三:为什么要这么提,我个人的理解,原因就是现在的城市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