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嘉宾: 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毕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2004-200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区域规划等工作。
都市世界网:目前城市规划都在推行公众参与,您认为公众参与的难度主要在哪里?
张险峰:公众参与是城乡规划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体现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规划过程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为政府提供决策的参谋、依据。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是调整市场力和公权之间关系的工具。根据假设,政府能代表公权与公众的利益、调控市场行为,但在现实中政府不可能完全代表公众利益。公众利益很广泛,诉求多样,如果完全由政府去代表难免想的不全面、不具体,所以公众参与非常必要,与建设民主和谐社会是相吻合的。在当代信息化社会,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的渠道越来越多,包括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多媒体……等等,为公众在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公众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公众参与有条件推行下去。
具体地说,公众参与在规划、决策、建设、管理、维护的全过程中都可有条件引入。规划前期引入公众参与,一般是在规划编制初期开展居民问卷调查,包括拆迁、住房、交通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倾听老百姓的声音。规划编制中,按照规划法规定,法定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都有公示的要求,以网络、报纸、实物展示等方法让公众了解规划决策,征求群众意见。公众参与之后,政府还要做出书面答复。在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体现在建设过程中的献计献策和群众监督,这是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里得到推行的一些必要条件和方法。公众参与中也需要重视了解外来人员对城市的感知与认识,让他们参与到城市的旅游、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决策者和建设者所看不到的,在城市规划前期调研的时候发放居民问卷调查,对城市规划本身是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