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院长
一、背景
1、生态城市发展的背景
生态城市发展的背景为大家所共识,即大城市的问题,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包括城市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热岛效应、酸气酸雨、水系污染、噪声污染、再生自净能力缺失、私家车激增导致道路拥挤、城市特征模糊、社区归属感减弱、经济竞争力下降……其实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两大背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城市化,第二是信息社会。很多过去大工业时代城市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现在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就可能寻找到解决办法。
生态城市理论和发展实践最早在十九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概念中就已经有所涉及。1971 年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态圈的计划,明确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多年来,众多学者从符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复杂信息系统、绿色循环系统等不同角度做了很多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到实例,生态城市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发展中实践。世界各国也纷纷提出发展生态城市的理念,也有各种实践活动,但很难说有非常完整的实践案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热议,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并与生态城市组合,成为低碳生态城市。我个人认为低碳、生态和绿色,各自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是一定要有共识的,就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马克思学说中有异化论。手机和互联网都是人类发明的,但现在人离开了手机像断了臂膀一样,离开了互联网像掉了魂一样,被自己的科技发明所绑架,这就是异化。因此,生态城市的目标是营造让人幸福的生活环境,而不能被生态和低碳所绑架。只能说通过这种可持续建设的途径,它的结果可能是低碳的。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已经大量开展。根据报告编辑组查证,早在1986 年江西宜春市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随后各地在生态城、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生态小区等层次上建立了一些很有推广价值的示范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70 余座城市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或绿色城市的目标。毋庸置疑,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探索和建设低碳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仍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的特点,尚未形成系统的建设方法和框架。第一层级停留在口号;第二层级颁布一些文件;第三层级除了文件,有技术指标和组织机构。但结合现状在实操层面的突破很艰难,就像经常有基层的同志说,国内外专家们做了一大堆的研究,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可以讲我们是在过去的体制之下,过去的思维模式下,才形成了现有的管理机制,包括相应的技术体系、方法、标准和产品等。现在要从思维方式开始突破和创新,不可能一夜翻盘,现在最为需要的是找到切实的行动路径。
现在发达国家也认识到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有相对较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他们缺乏大规模实施的场所,而中国就成了最好的对象。不少发达国家与中国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城,如中国与新加坡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国与英国政府在湖南株州,中国与瑞典政府在唐山曹妃甸,中国与芬兰政府在江西共青城等。还有不少城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试验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如深圳的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武汉和长沙的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