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杭州是一个很大的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去重塑一整片城区。我记得第一次来杭州之前,就听到一句古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抵达后,却有点失望,直到见到动人的西湖,我对自己说,对,这才是杭州。我看到三潭印月美妙的石凳塔,特别是它在夜里发出神秘的光。这使我联想到了这个项目——山水杭州。我们希望达到西湖画作中的那种平衡,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平衡。一边是山的区域,一边是水的区域,关键是要达到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平衡,山与水的平衡,新与旧的平衡。
记者:在您看来,在中国做建筑和您在其他国家做建筑有什么不同?
霍尔:在来中国之前,其实我在日本工作过很久。2001年是我第一次到中国,我觉得中国的发展远远快于其他的国家,从2003年第一次接手中国项目,7年以来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这种快速的变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觉得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做了对的事情。
记者:到目前为止,您最满意的中国作品是哪个?
霍尔:最新的那个。我永远喜欢还没有创造出来的那一个,它应该还在我的脑海里。
谈设计:建筑需要去感受去触摸
记者:您的每个作品关注的角度和构思都不同,您如何寻找切入点?
霍尔:我觉得这是一种概念,一种现象。我之前曾写过一本书——《观念与现象》,主要是说我在设计时如何表达,通过材料、拼接以及对灯光的运用来寻找突破。从第一笔的草图到最后建成,这些建筑都是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的。“灵性”占据了空间,决定了建筑的具体细节。而建筑就是一种存在的现象。
记者:您项目的灵感来源更多的是和当地环境有关还是从项目本身着手?
霍尔:我觉得与文化和历史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建筑本身的功能也要得以充分体现,要与整体的外部环境所协调。设计是和环境紧密相连的,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标志、轴心、光线、色彩等等,建筑是汇聚众多因素形成的一种现象。
记者:环保低能耗是否会是你未来关注的重点?
霍尔:我的未来是一片空白,我觉得未来是未知,无法肯定将来的重点会在哪里,也许会沿用但也许会尝试更多新的方向。
记者:作为建筑师同时也是建筑系教授,您对当代中国年轻建筑师有何建议?
霍尔:学建筑,需要去看去感受去触摸,要从自己的眼睛里去寻找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者杂志。应该亲身体验各地著名的建筑,去建筑圣地看,循着著名建筑师的足迹看,可以参考大师遵循过的路线去深入研究,而不是停留在杂志和网络上看绚丽的图片。另外,有机会的话,应该要去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实习或者工作,这样得到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我年轻的时候就花很多时间去旅行,去看罗马、威尼斯的古建筑,而且我会勾画草图。建筑需要自己去感受去触摸。设计是文化的体现,是理想的具体化,归根结蒂是生活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