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各地区应从现实出发,从城市化进程考虑,借鉴国外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在正确理解现时代城市化的基础上,制定全国及各区城市化战略,确定适度城市化率,不能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和发展速度。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城市化推进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各地区城市化进程与今后城市化任务存在一定的差异。
记者:农庄、牧场、田园风光……在欧洲、北美发达国家,这些非城镇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仍然是各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规模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您认为,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吗?
杨重光:城市化存在实质和形态问题。城市化的实质就是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城市的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和形成以城市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城市化的目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化的目标,是实质性的内容。至于是否居住于城市地域范围内,是否持有一张城市居民身份证,那是第二位的。
美国等经济发达、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国家,发生了城市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市居民远离城市中心区,而去郊区或农村居住,甚至在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按照生活方式,这些人并没有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他们虽然居住郊区或农村,但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其生活质量可能高于仍然居住于城市的居民。所以,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是通信技术和交通事业充分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空间距离大为缩短,交际障碍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农村的形态界线开始模糊,以居住空间来划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标识已经淡化,甚至退至一个次要的地位。
在我国也是如此,南方经济发展的区域,许多农村乡镇工业迅速崛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产业化成为主流,农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方式得以改变,文化享受明显提高,居住条件不仅显著改善,而且优于城市居民,特别是交通通信与城市毫无二致。在这种条件下,尽管他们所持的仍然是农村户口,但是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条件、文化享受与城市居民已经趋于一致,再加上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风、村貌、村规建设缩小了农村社区与城市居委会的差别。难道说,对这样的农民还需要按照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强迫他们进城吗?实际情况是,这些地区的农民宁愿保持农业户口和农民身份,并不羡慕和追求城市户口。对他们来说,城市户口已经失去了诱惑力。
城市规模是实现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城市化率及速度相适应,我国需要建立和建设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城市,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对一个城市来说,需要根据各种因素,确立适当的规模。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大越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