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清朝,满族文化是外来文化,他们统治中国时,就要求汉人在外形上都变成满族的,但汉人外形变了之后,还是汉人吗?一定是汉人。清朝实际上是用满族外形,汉族文化,比如康熙、乾隆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
再比如在元朝,服装全部是汉服,但统治方法全部用蒙古的方式,结果元朝寿命很短,因为元朝是在用蒙古的内容统治汉族。这都是形式跟内容,但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所以我觉得像巴黎都市,会有很多人喜欢,尤其80后的年轻人肯定喜欢,有欧式情调,但进去以后也会发现中国味道还在,巴黎都市的景观和空间最强调中国式。
通过技术增加建筑语言
Q:禾泽都林在商业建筑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现在很多设计院都转做商业建筑,您怎么看?禾泽都林以后的方向是否会有变化?
宋建良:在商业设计方面,我们有十多年的经验,我们今年上半年也都在做调查研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调查研究,其中一个就是商业综合体。
另外,现在中央在提倡城乡统筹,要城乡统筹肯定要发展几个中心镇。我的想法是,中国可能会加大县城的土地面积,通过强化县一级的区域,还有高铁,来加速城市化进程。
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综合体(比如巴黎都市就是以高档住宅为主的商业综合体),我们在研究中心镇,比如嘉兴旁边有个镇,我想它建成后肯定又是一个新模式。我们在一楼和二楼都做了广场,二楼也有广场,二楼的商铺架子跟一楼一样。我们做的还是无障碍概念,比如巴黎都市就是无障碍,日本的地下室也是无障碍,人走在里面很安全,绝不会有汽车出来干扰你。
很多设计院转做商业建筑,有很多学者认为现在98%的设计院不懂商业建筑项目,原因在哪?中国有两部不同的规范,一部是建设系统制定的,一部是商业系统制定的,商业系统管商业,建设系统管建设。我们建房子的时候,规范是建设系统定的;建成后,使用者的规范是商业系统制定的。要做商业建筑项目就要同时了解这两部规范。
Q:您现在既是禾泽都林的董事长,又是首席建筑师,您怎么平衡这两个身份?
宋建良:有两个“设计”,一个是传统的设计本身,一个是对设计院的“设计”,也就是对公司内部的“设计”。我觉得两者相辅相成。比如我们已经有成功的设计作品了,再来“设计”设计院会更轻松点,就跟打仗和谈判一样,仗打得越好,谈判也容易。
因为公司规模扩大了,现在非常强调管理,比如今年是禾泽都林的国际化年,我们提出了四点:第一是自我管理,第二是标准化,第三是顶级化,第四是团队。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首席建筑师,现在更是如此。
Q: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创新,您觉得该怎么在建筑上创新?
宋建良:一般人认为建筑需要创新,我们研究后发现这是错的。设计就像写文章,写文章时,如果创造了几个字出来,人家肯定认为这是错别字。但现在有些建筑师一天到晚乱创造设计元素——创造出没有的东西就叫“创新”,写字不能创新,建筑语言为什么能创新呢?我们要的是创意,创意就是把很多零固件拿过来,放在一起,组合,产生出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