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RDV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开始将一些理性的方法,比如数学的、统计学的、电脑软件开发等引入到建筑中,提出‘数据景观’的概念,影响了建筑界方向的转变”。冯果川表示,这令建筑不再只是设计师运用艺术直觉的表达,不再只是外观造型的问题,而是理性数据分析得来的结果。
从理性出发结果超越想像
将数据引入建筑,这一听起来非常理性的做法,最后数据生成的结果却无法预知。有人将此法与电影《黑客帝国》相比拟。在MVRDV参与深圳的一些设计竞赛中,韦尼团队递交的“数据景观”作品令人有“惊艳”之感。
冯果川认为,韦尼团队是从理性出发而结果却呈现“非凡的想像力”。“数据景观”的概念为理解建筑呈现了更全面的方向,挖掘了设计中各种潜在的可能性,也提供了非常新颖和有效的设计方法。
在对深圳中心区的构想上,韦尼以功能、密度、预算等数据来达到一种平衡,这些建筑看起来如同悬崖堆积,每层都不一样,形态万千,韦尼将其称为“形成了一棵棵大树”,与方方正正的高楼大厦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数据生成的结果。在韦尼看来,深圳是座高速发展的年轻城市,需要满足个性增长的需求,因而在对光明新区的设计竞赛中,韦尼创建的模型是让每个人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而不是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他说,“对于一座新城,城市的规划不是将一切都安排好,而是需要市民的参与、互动,最后形成城市的面貌和形态,每个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
城市缺乏特性
是因为索求太多
记者:“将数据引入建筑”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韦尼•马斯:这是在15年前开始探索的一种理论、工具和方法,在各种项目的前沿碰撞中产生,我们出了很多书来说明怎样将各种数据信息放到模型里来探索极限,也就是通过计算机转换处理为数据并绘制成图表,这样既取得了直观的效果,也使建筑师更容易理解并处理影响建筑最终生成的各种因素。
记者:目前这种工具方法已经运用在您的建筑实践中吗?
韦尼•马斯:作为逻辑思维方式,还在不断论证。要在一系列研究结束后才知未来指向哪里。荷兰主流意识是要民主、要论证,哈,我不是大师,没有神秘主义的主观思维,相比建筑师,我更是信奉城市主义的规划师,我关注集合空间多于关注个体空间。我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您如何定义建筑?
韦尼•马斯:我认为建筑最重要的在于品质,这涉及很多方面,首先在视觉上是美的,但却不乏机智与幽默。这就如同你去超市购物,要有一张清单一样。
其实人与建筑是一样的。我在韩国首尔做了一个项目,将楼房设计成弯腰的样子,以此来激励城市的自我批判,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记者:现在的现代化都市几乎千城一面,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韦尼•马斯:确实很震惊。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欲望有关——他们想要不断获取所有的东西。如果一座城市要强调特性的话,只需要追求一样东西就会跟别的城市不一样,正是追求所有,结果就大家都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