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个是什么?将数据引入建筑?建筑的高密度如何实现?9月16日下午,当今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先锋建筑师事务所之一的荷兰MVRDV创始人韦尼•马斯(Winy Mass)现身深圳城市\建筑设计系列论坛,为济济一堂的深圳市民展示其创意作品和惊人的想像力。
据悉,这是“深圳城市\建筑设计系列论坛”第6讲的内容,也是今年继奥地利著名设计大师汉斯•霍莱茵之后,论坛再次拉开帷幕。由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主办的这一设计系列论坛此前已邀请过库哈斯、林纯正、陈家毅等著名建筑师到访。
实现建筑密度最大化
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于1991年,作为当今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先锋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他们关注荷兰整体的社会发展趋势,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他们极力主张在现有城市区域中实现建筑密度最大化,反对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
讲座中,“高密度建筑”和“未来城市”成为韦尼•马斯的两大主题。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而资源却越来越少,高密度城市规划和建筑是应对未来需求的一大途径。韦尼研究发现,比如美国就需要现在3个美国大来满足未来发展,而且都像美国人这样欲望增长的话,未来可望4个半大的地球才能满足人类,那么建筑师的作为何在?
韦尼团队的这些建筑项目及作品就在力求解决这一问题。荷兰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在荷兰鹿特丹,房子建在平台上、生态种植和花园居住叠加在一起,将山丘上的屋顶提升,甚至悬吊房子释放空间,建筑的种种形式都在表达应对“密度”的思考。
香港是全球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又拥有很长的海岸线。韦尼在为港大做的一个研究中提出,利用香港良好的公共交通,在海上建立一朵朵巨大状若“浮萍”的平台,在海上彼此连通,这些平台同时还是太阳能接受器,外观设计成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新增的这些海上空间将使香港变成“超级大都市”。
“中国山”是未来城市典范
韦尼和另两位合伙人不断将兴趣放在“下一个”,在讲座中,他更多展示了对于未来城市的建筑畅想。在对未来的设计中,他们运用一种被称为“数据景观”的方法,将土地、人口、密度、资源等等数据通过软件编程生成建筑效果。关于“中国山”的构想就是在这样的数据分析下产生。
韦尼将“中国山”视为未来城市的典范。这个未来之城同样是高密度的,比如在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建设大量的塔楼,外表绿化、种植,建筑的内部则为公共空间,远远看去就像“群山”,群山之间都有通道连接,这1立方公里的空间可满足100万人口的居住需求。这一模型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展览。
首次将深圳作品推上当下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筑博公司总建筑师冯果川告诉深圳商报记者,这个“1立方公里”对建筑界影响深远,韦尼团队将数据引入建筑的方法虽然还在理论的研究阶段,但却是未来城市设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