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洲建筑
建造量是崛起的土壤
媒体: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金狮奖最佳国家馆颁给了巴林王国。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展,展出的作品在一些人看来也较为普通,是三间巴林渔民的传统木屋。
王澍:威尼斯展览代表对未来价值观的探讨。它未必是拿具体的建筑形态来颁奖。巴林把在海边上休息的亭子搬过来,根本就看不出建筑师做了什么。建筑师只是有个想法和观念,把三个原生态的破亭子给搬过来,是给大家一种启示:建筑最美好形式是原始状态,而不是现在的高楼大厦。巴林拿的是自己传统文化当中最朴素的东西。这是一种价值观。
媒体: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此次不光是你的获奖,日本许多建筑师也频频登上获奖舞台,我们可以解读成现在亚洲建筑的集体崛起吗?
王澍: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亚洲的力量显然提升了,其中日本是很突出的。他们建筑探索的现代化时间更长,一直注重设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变化。它早就达到很高的水准。另外,目前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建造量就在亚洲。建筑要靠建造量作为其土壤。这是很自然的变化。
媒体:但有人也会有非议,今年亚洲建筑师的全面开花与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做策展人也有关?
王澍:妹岛做策展,发了两个奖,一个是她老师(2006年过世的篠原一男获得了金狮奖纪念奖),一个是她学生(石上纯获得金狮奖最佳项目奖)。日本建筑师老中青三代,就是一个传承关系。但是他们都是达到相当高水平的,这是别人没法去非议的。当然有一点很深的印象,日本对整体文化崛起的意识。这点与中国很不一样,它的传承关系是有基础的。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传承,不管多好的建筑师,基本都是孤军奋战,得不到国家或社会的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