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城的类型与各地的初步实践
一是技术创新型的生态城市,比如说阿布扎布这样一个生态城的设计,太阳能的空调可以带动新能源,起到了示范节能的作用,但是这个生态城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推广性,也就是说它的成本非常高。
二是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人口规模30万,建成期8-10。以适用技术为技术主体、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服务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采用以TOD主导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以可复制、可持续、可改进为目标主体。
三是逐步演进型生态城市。这类城市已具有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筑、交通、循环系统的改造,使它逐步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排放,使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循环起来,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与产业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比如说零排放、循环经济等等。这就使得这些先锋的城市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地使它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
四是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有的城市在灾后重建中,一步就达到低碳、循环经济的目的。玉树是在四千多米的高原上建立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虽然它历史悠久,但是它在环境非常脆弱的条件下,必须要有一种保护环境的强大的意识,它今后的城市也要在排放更少、对大气干扰最少的状态存在。
从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来看,天津生态城已经是一个典范,这是两国总理亲自签署的,必须是把它做成一个引领中国城市发展的先锋城市。唐山曹妃甸生态城正在迅猛崛起,它以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和城市改造紧密的结合;长沙大河西是以一个老的工业基地怎样建设一个新的生态城市;合肥湖滨新城,在比较敏感的地区如何建设人和水和谐相处的城市。
三、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策略是什么样的
首先生态城建设必须要有可持续性、同时要有经济活力,可以提供就业。第二就是对现有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国家能源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绿色交通城市一步一步使这些城市达到环境改善、逐步生态化的城市,每一步我们都会不断达到新的目标。对于新的城市,中国每年要建立10-60个人口在二三十万的复兴城,我们有指标体系,从触及到发展过程中都有目标引导、目标控制,目标管理。第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因为中国有着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长期的生存,必须要与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必须向周边的环境输出最小的形式来生存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充满着敬天、顺天、法天、同天的原始生态意识,上万年农耕文化造就各民族进行过大量的天人相付、天人一体、天人同性的原始生态文明的实践。建筑都印证着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一体,这些古代的智慧应该与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城有所借鉴。
对现代生活来讲,生态城必须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心的摩擦,景观上具有吸引力,生态城应该是建设成本可承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城市。通过这类“先锋”城市的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在这个意义上,中新天津生态城即将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低碳试验区,这种试验区将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发展转型提供非常好的样本和解决。生态城是在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相互壮大而且创新成长的。
总之,践行“生态文明”必须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方面入手,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我国生态城发展模式必须遵循渐进性、多样性、成本可控性、可推广复制性等基本原则。中新生态城将作为永不落幕的低碳试验区,对全国的生态城规划建设起到示范效应。中国生态城发展意味着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化,并将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根据仇保兴部长在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进行的主题演讲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