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要继续扩大城市的规模?如何治理大城市病?中小城镇如何发挥自己的特殊区位优势和独特传统?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规划专家吕斌教授。
以再生治理大城市病
媒体:关于城市的规模和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历史上有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之争,现在主流的说法则是提倡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一个城市的规模应该是按照市场的规律和人口的自然聚散来形成呢,还是需要人为地规划和设计?
吕斌: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曾经几次反复,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央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固定下来,那就是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主张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也就是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集聚和扩散双向结合的过程,是大集中、小分散,集中就是要把各种要素往一个本身具有区位和传统优势的地区集中,但是集聚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它还需要向周边扩散,也就是把它的一些功能外溢到周边地区。
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个新的提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至于说城市的规模,原则上当然应该是按照市场的规模和人口的集散来发展,但是考虑我们国家有政府管理的传统,再加上市场本身有一些盲目性,所以政府适当引导也是需要的。
媒体:有人认为北京、上海远远没有达到饱和,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规划?
吕斌:是不是饱和需要一个理性的、科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城市的承载力,包括自然、基础设施和就业三方面。前两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最制约城市发展的是就业的承载力。
北京、上海确实出现了很多大城市病,交通拥堵已经影响了城市的效率和竞争力。这方面城市基础设施要跟上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就只能忍受这些城市病了。
媒体: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多起来,往往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扩城,但是交通问题来了;一是内城改造,但是拆迁问题来了,社会矛盾来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吕斌:我一向主张城市的可持续再生。现在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城市要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一个途径是扩张,这也是很多地方在做的。其实更重要的是城市再生,也就是存量的东西如何延续和更生。
城市过度扩张会引发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肯定不是长远之计。扩到一定程度,只能通过存量部分的重新整合。目前有三种办法,一是再开发,也就是拆了重建;一是更新,强调文脉的继承,小规模循序渐进;最后一种就是再生,或者说可持续再生,它关注功能的再生,赋予老城区和街区以活力,北京的南锣鼓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