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
核心提示:作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姜克隽即将在坎昆会议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他说,可能从发改委研究所的角度,帮助代表团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姜克隽并不认为坎昆将会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他说,就如同对哥本哈根的期待,首先要落实,期待到底是什么。其实坎昆本身更多是一个工作会议,将一些条文具体化,敲定数字。
正在参加低碳会议的姜克隽认为,目前中国应该更多强调“低碳行动城市”,因为现在二氧化碳、人均二氧化碳从城市角度来讲不是很低,但是中国可以做到最佳低碳示范、或者低碳案例,到最后让城市走到一个比较低碳的排放目标上去。而关于中国即将征收碳税的政策,姜克隽说,当初在分析碳税的时候,考虑了碳税的税收中性,会考虑减免其他的税,“也许降低营业税,或者改善其他税收结构。”这都有力推动了企业考虑环保能源机械的使用。
媒体:很多人认为这次坎昆会议没有那么乐观,您怎么看待这种舆论倾向?
姜克隽:这个问题实际上从哥本哈根就开始了。我经常听很多同事说,哥本哈根是一个失败的、不让人满意的会议,所以说我也想问一下,什么不让人满意?是争夺失败了?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国际谈判。
从哥本哈根之前到最后哥本哈根协议出台,我对它是比较满意的。我们最开始着重希望在一个国际协议里应该涵入的内容,基本都在里面,只不过是他体现的形势,比如说是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不是具有非常确定的核心内容,有些在哥本哈根并没兑现,实际上有很多家庭作业留给了坎昆。
所以从我个人看来,哥本哈根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果,所以走到坎昆,我的问题又回来了,你对坎昆寄予的希望是什么?实际上坎昆更多应该是一个工作会议,也就是要把哥本哈根协议里面一些框架性的条文更加具体化,把一些数字给敲定出来。
在大概每2个月一次预先谈判会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顺利的,所以说我的预计坎昆还是能够按照我们所期望的进程走下去。这次在天津会议也出现了一些争执,但是任何谈判如果没有争执才让人觉得奇怪,有争执是正常的。但是争执出现的早,可能会更有好处,因为他不需要留到最后在坎昆解决,突然发现新的问题就比较被动了。
其实当时在哥本哈根就发生这种情况。如果把不同意见在之前就处理好,可以避免在哥本哈根出现的那种延误时间,或者又出现新的议题需要讨论这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