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工作的主导还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尽管我们现在在搞市场经济,但是我们是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这两只手一起调控的。城市规划是作为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来进行工作的。它是为政府服务的,成为政府引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种公共政策,成为影响大多数人意志的法律法规或技术文件,我们有的时候也称之为顶层设计。城市规划同时还有专家的论证、公众的参与、法律的保证,保证了它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Q:当今城市规划重点要考虑和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李迅:城市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层次上说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如何考虑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北京来说,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交往的中心,其发展要对全国作出贡献;而上海就是金融中心、国家的经济中心,要完成一些国家使命。还有一些资源采掘型的城市,比如抚顺、大同等;还有些工矿城市,比如过去的沈阳;现在以港口、海运、制造业而兴起的天津;还有一些旅游城市,比如说桂林、杭州、厦门。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一些特殊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功能。
研究这个问题主要从城市的资源角度,比如说旅游、矿产、环境,需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还有区位角度,比如哈尔滨、石家庄、郑州这些交通枢纽城市,其快速发展是靠现代工业化过程中交通因素迅猛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主要是水运,现在主要是铁路公路,将来还有机场。机场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城市类型有些是消费型的,有些是生产型的,有些是综合型的。比如北京和上海就是综合型的。另外还要考虑城市可以容纳多少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也应该考虑对这些人口的接纳。比如,深圳就是移民城市。
从中观层面,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模。城市定位后,就要研究城市规模,有人口规模、土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深圳这几年的建设有一个比较好的经验。深圳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地区,市场经济情况下有一个特点就是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不一定完全按照人的意志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深圳的规划是一个问题。深圳的基础设施配置,用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弹性系数。如果我们这里有一万人口,我们在做基础设施规划的时候就要乘以1.5的系数去配置,这就是一种前瞻性。这样的话,虽然发展超过了人们的预计,但是还在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范围内,这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另外与其布局有关,布局采取的是带状组团式的布局。带状组团是可伸缩的,这个布局非常成功。
另外,中观层面还包括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的安排、大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路、气,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小学、医院、商业、文化体育设施。有些东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去自动完善的,市场能决定的,规划就不用太关注。但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却是市场会忽视的,这些要去关注。另外,社会要公平、和谐、幸福,而市场是不会关心弱势群体的,这些需要我们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和生产。
再有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有其他的一些城市景观设计。现在大家讲形象工程。我认为城市是需要形象的,北京有很多的标志性经典建筑物,它成为中国的一个形象。但是不能不切实际,超过自身财力与需求去搞形象工程。很多小地方去学上海就没必要。
从微观层次上讲,就是城市规划里面的用地审批和建筑的报建,这些都是微观管理方面的内容。
不能只重开发而轻控制和保护
Q:在做城市规划时,存在哪些倾向需要警惕?
李迅:我认为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还是与决策者有关。刚才提到城市规划主要还是政府行政行为,由政府主导。党中央指出,在指导思想上要防止偏差。比如说会不会有一些为了GDP(国内生产总值)而建设的思想存在?在追逐GDP的政绩驱动下,主政者希望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城市发展规模要大,还在采用过去粗放式低成本扩张战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那么城市发展方式也要转型,就不仅仅要强调规模、速度,更要强调质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