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等许多方面,当然经济也很重要。城市建设应该将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而不应该偏重于某一方面。现在我们的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片面地追求快速发展,其他方面没有配套。从生态学角度讲,要共生共赢。城市发展也一样,出现了很多城市病。规划工作在早期都是从社会改良角度,追求公平、正义,讲公共卫生。城市规划的第一部法律是英国的《公共卫生法》,其讲求城市卫生,追求城乡融合。现在我们还是主张这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可谓是日新月异,这时就要强调平衡,既要发展,更要科学发展。
再有,不能只重视开发而轻视了控制和保护。有句话说得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了绿水青山实际上就是获得了金山银山。环境将来会成为一大生产力,环境保护好了就具有了后发优势,指导思想上不要单纯地为了GDP。另外,在方法、技术、手段上希望也能够有更多的体现。比如现在强调的低碳、生态、绿色。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方法以及在理念方面要作相应的改进。
Q:在城市的规划上,有的地方政府互相攀比,盲目地想引进外地甚至外国的一些所谓先进经验,而对于自己城市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不够重视。但这些规划又往往很诱人。如你所说政府是主导者,风险在于在行政手段的保障下,往往又能把这些脱离实情的规划付诸实践,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迅:我认为城市建设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去做。中国需要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城市作为国家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代表,同时也是带动全国发展的“引擎”。但是很多中小城市,在发展上就不能盲目照抄大城市的做法。我们应该关注中小型城市与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不同。在行政力量的保障下,很多方案都可能实现,但是效果却未必那么理想。有好的设想,但未必有好的结果,因为真理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结果是要靠老百姓用脚来投票的。如果就业问题没有解决,消费能力依然有限,这样的城市只会增加压力,何来幸福可言?
城市建设未必大就是好,中国有句话叫“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我们能否追求一些精致的建设,能否出现一些传世之作,让人在上百年之后还觉得值得看,而不是现在建筑30年寿命下的资源浪费。现阶段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快的时候,我们的决策者、科学工作者、规划建设者要冷静些,做出些传世的作品。现在很多的城市都号称要建造国际大都市,对自己的定位特别不清晰,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