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生态城是生产、发展方式的一种变革、转型。现有的评估体制、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生态城不配套,以致于很多人质疑生态城,认为它很虚,只是在喊口号,但据我调研,确实有一些地方在做,并不能说完全是虚的。
第三,生态城是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让人们意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的。但是,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在引导方面我们做的都很不够。
生态城的优势除了环境良好外,还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一方面,生态城的经济必须要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让环境不得到恶化,更重要的是环境需要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任何一种发展,都会毫无疑问的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生态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采取一种什么方式让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另一方面,生态城的社会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但是目前来说,社会和谐方面关注地非常少,大量的是在谈技术。技术是重要,但技术仅仅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要实现的目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度最小、能够自我修复,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社会更和谐。
都市世界:生态城的规划如何表述和体现对经济、文化等因素,表达出对“人”的关注?
于立:生态城是一体化的发展,这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讲是非常复杂的,必须要有某种手段能够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某个城市、某个地区向生态城方向发展。规划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西方国家,就是使用规划手段引导其发展。
编制生态城规划或者制定规划政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研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因素,之后才能体现到空间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规划。
规划界有一句话是:规划是面对未来的,我们唯一所知的未来特性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既然不确定,就不可能把生态城的规划编制做完任务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动态调整、平衡的过程。在整个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都要有监控,要能够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变更,但总的目标是确定的,这是规划所应该做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
生态城还要体现本地化。本地化实际上就是本地文化、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
规划对人的关怀体现在具体设计和指标体系上,比如按人的出行去考虑规划,步行几百米达到体育设施、社区服务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