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的建筑”展
媒体:最近的展览叫“人民的建筑”,您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带给观众什么?如何定义“人民的建筑”?
谢:展览是我们十几年工作的一次整理。虽然我们有很多想法,但在看单一建筑时,可能无法有一个全貌,或者说它只是鼻子、腿、手。实际执行各个项目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我们的观点,以及其他很多客观的现实问题,所以每个项目只能做到一点,透过这次展览,我们把它整理起来,将观点跟作品结合在一起,实现跟社会的对话,然后跟专业者探讨我们的工作方法,以及作为对话的依据。
至于定义人民的建筑。因为展览的初衷牵扯的太大、太多了,用“人民的建筑”,可以更好的将大部分项目理念或者内涵涵盖。 “人民”的展览主题并不是为了概括我和我的团队所做的事情,而是希望这样一个主题可以呼吁占中国9亿人口的农民居所问题的严重性。而这个问题仅仅靠一己之力却远远承担不起。定义人民并非专指农民,都市人也是人民。
再谈建筑的抗震
媒体:最近的日本地震触动特别大,而您参与了很多灾后重建的项目,在您建筑中除了轻钢结构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考虑抗震的因素。
谢:建筑的抗震是一体的、整体性的考量。原则上,第一个就是要轻量化,像我们现在盖的房子,大约只有同体量钢筋混泥土建筑重量的20%,我们把楼板轻量化、屋顶轻量化、墙体轻量化,像台湾八八水灾后盖的那些房子,地震冲击力只剩下20%。
此外,还从专业层面考虑抗水平力的结构设计,墙体的两个轴向都要有抗水平力机构。放置斜撑来抵抗水平力。另外就是楼板方面的考虑,楼板是传递水平力的一种方式,可以将其很均匀地传到外墙。相比较日本的高层抗震建筑,我们的建筑还不需要考虑在地基减震的特殊结构上做文章,因为房子比较轻和低,那样做没有太大的意义。
十年建设路之收获
媒体:从台湾到内地,您做了很多灾后重建工作。这过程中,收获和感受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谢:主要体现在是居民的参与度方面。如果这个房子是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大家都会很积极,创造力也会被激发,整个工地就是像嘉年华会一样,大家齐心协力想的是怎样把房子盖好,气氛非常好。或许和谐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充满了和谐跟激情,走到哪里都像嘉年华会一样(开玩笑说)。相反如果工程是外包的,整个工地就像警察抓小偷,所有的人都变成小偷跟刁民(包工头或施工队努力从里面剀油,另外一半的人,在抓小偷──提防包工头或施工队剀油)。农民是非常辛苦的,挣的一分一毛都舍不得支出,每一分钱都得用在刀口上,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如果是警察抓小偷,房子是盖不好的。同时,如果是以互助方式建房,不仅房子盖得好,工程费用相对来说也大大节约。
媒体:您带领您的团队参与到项目中,再去带领农民作业,这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一种半公益的性质?
谢:不是。若是援建,钢料及设计加工、施工管理、运费等由慈善单支付,中间就涵盖我们的工作费。除了重建项目之外,一般状况下我们是总承包,从设计、材料加工以及现场施工,资金来源由屋主提供,如果屋主要自力造屋或几户联合协力造屋,就购买我们设计的钢构件自行组装,这些费用就涵盖了我们的工作费与设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