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内各个城市的形象更迭亦日新月异……新建筑的时尚蜕变、城市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在人们热衷于华丽的城市建筑潮流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将视野扩展到更多的方向,如乡村的建筑。日前关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以“人民的建筑”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和讲座,同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面域赢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所有建筑师一样,谢英俊怀揣着“为人民的生活而设计”的建筑理想,用他朴实的态度构筑着最普通的佳作——与人民同享建筑之“乐”。
起初看到建筑师谢英俊的报道时,最吸引笔者的是他的“协力造屋(当地人民参与施工建设)”和“永续(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理念,出于对这样的建设队伍和建筑理念的思考与好奇,笔者先后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的“人民的建筑”展览与相关讲座,并有幸在随后的时间里对这位“特别”的建筑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访谈实录:
解读“互为主体、协力造屋”

台湾88水灾玛家农场
媒体:您选择致力于农村及少数民族部落生态农房的研发与建设工作,而有媒体报道说您也曾为形式主义走火入魔,追求漂亮的建筑,事实是否如此?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谢英俊(以下简称“谢”):这是媒体的一个错误报道,从业以来,我一直趋向于做实事求是的建筑,当然做建筑、做设计都会对美感有一定要求,但没有为形式主义走火入魔过,我认为建筑有更深广的内涵。早期的时候(1999年之前),我做公共建筑,但主要是做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工厂的设计,也就是所谓高科技厂房的建筑设计。1999年台湾发生“9•21”地震,我刚好有一个机会投入灾区的重建工作,此后,便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灾后重建或者是农村的建筑项目。这些年来,我对建筑专业的理解与思考和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想法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个人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方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慢慢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对现在工作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