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要素是技术的,垃圾分拣其实每个地方的堆肥不一样,跟你的纬度跟你的饮食,其实它是有国际性的,焚烧其实是一个蛮专业的技术。它必须和做垃圾回收结合。
第二层有财务面,就是我刚刚讲的,这个东西是要让你动脉从心脏出去,还要有静脉能让它回流,这个财务面,其实也不是政府说了算。举个例子台北专用垃圾袋,曾经减了0.05元,就是0.5毛,为什么呢?公民觉得就是说你收多了,对没错你现在用专用垃圾袋,的确好像让大家有积极性,所以大家垃圾减量了。所以公民也会算账,你是不是收多了一点,所以你又得退回来,所以有财务的那部分,讲到钱大家是斤斤计较,在这个时候斤斤计较是好事。
再过来还有一块,共是公民社会共识这一块。如果我只强调共识,不看技术面、制度面跟财务面,老实讲它会变成一个政府的独角戏,唱不起来。因为最后我手上这个塑料瓶,我是要丢还是要收还是根本不喝,就像投票一样,是每天每天的抉择。所以这部分,这三只脚,就是社会共识的形成,财务制度的建立,跟所谓技术解方的提供,这三只脚才建得稳的。
媒体:也是就说并不是政府在唱独角戏,是决策的过程。
林正修:是,三角唱戏才会精彩,所以必须尊重你的市民让他有荣誉感,就算斤斤计较还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能照一个规矩走,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像我刚刚讲的,台北市一个垃圾袋退了0.05元的费用,基本上民众非常受用,他觉得你尊重我前面做的努力。也是一个巴西的城市也有讲,一个市长。他是获选唯一一个南方国家的所谓永续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他说没有一个城市的市民不需要被尊重,他们都需要光荣感。他那个地方也是减量做的,因为他那个地方穷人非常多,他们做了垃圾减量了以后,可以直接把那个东西拿去换食物,所以对于孩子对于妇女来讲,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我要说的,每个地方最后去解决垃圾的它策略的配套其实不尽相同,我也不觉得台北这一套都很好,而且显然纬度不同,我们最后一些解决的方案都还会不一样,但是原则是相同的。
媒体:您经常来北京,您对北京的垃圾分类,小区内的垃圾分类这样一个措施去推行,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建议?
林正修:首先我觉得北京这时候,先应该把它放在市民关键的议程上面,北京的市容老实讲,有些是干净得过头。因为有非常密集的清扫的人力,可是你一到四环之外,或者是巷弄里面,你就发觉北京人其实活得还挺辛苦的。也许我从一个外地的游客来看、旅客来看,空气跟垃圾跟地产这几个问题还得排个顺序,到底哪个比较严重。
可是垃圾分拣这件事情,的确会有助于你小区关系的凝聚,甚至到最后,对你所谓治安,等于可以降低你保安的付出,对这个部分来讲,政府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强有力的助力。我甚至讲,应该像网络那么发达。北京有个办法在五环之内所有小区,五个颜色分出来,它在垃圾分拣上的比例,过三十的是一个颜色,比如说你们比较喜欢用红旗,过五十的我给他插一个红旗,你知道嘛这个从地产的角度来讲都有意义。
媒体:文明小区。
林正修:以前文明是不丢垃圾,我现在讲是分解垃圾。我知道你们的小区里面都有阿姨,或者是老婆婆。
媒体:对带袖章的。
林正修:这个部分其实要尊重跟鼓励他们,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有汤汤水水的东西,一旦要跟可利用的垃圾混在一起,非常难回收,会把这个阿姨害惨了,所以这是热力学一个基本的道理。你把一滴墨水滴到水杯里去,是很容易的,你要花多少能量去把它萃取回来,所以你要在一开始关键的时刻,我说一开始是在你家的厨房,你湿的跟干的就要分开。这个东西应该要到小区去辅导,大陆是很会做典型、样板,把它几个,不管是不同收入阶层的,或者外食人口多的,有些夫妻两个都已经八九点才回来,那基本上是外食的人口。不同的这些类型,选择三四个类型,做出一些模范,我们台湾把所谓这些技术性的解方,变成很简单的小册子。更重要的是,他只要做到你就要奖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