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人物 >>聚焦 >>
 
林正修:处理垃圾最后才考虑使用焚化炉

时间:2011-05-16  来源:台海网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媒体:是什么样的风格?

林正修:就是礼拜五来庆祝儿童节、礼拜六再来庆祝儿童节,然后厦门人的手机、电子地图、网络地图让觉得真有意思,然后我后来认识这些小朋友就是大学生,他们平常就在做海岸的净滩,所以公民社会是需要操演的。公民社会有时候也婆婆妈妈罗罗嗦嗦,有时候也斤斤计较的都不是坏事,当真正有问题的时候它像一个缓冲带一样,它让这个社会能够软着陆。所以他们连续两天上街去庆祝儿童节,这个结果,当然老实讲最后好像还是落到他们的邻居了,可是我想就厦门这个部分来讲,用相对不是那种指责、对抗、但是又清楚表达意见的方法,也许不失为中国公民社会的一个进步之路。

那时候对比像广州或者是其他那些地方,农民征地的案例,打得头破血流。广州这一次我也觉得真是有意思,我说很像猫头鹰,到了傍晚它一定会飞的,就是时候到了它一定会飞,什么时候到了呢?经济成长到垃圾一定会是问题,垃圾成长到一定有人会提议用焚化炉。有人说焚化炉一定越近越好,一定会搞一个在城郊的地方,城郊的地方这二三十年的都市发展,也会住一些笔杆子,也会住一堆,有意思的,祖籍不是广州人的广东人,我后来认识他们,他们说叫新客。

我觉得那不以结果来看,我看起来好像有的还是要盖,有的还是不盖,所以有些朋友非常挫折,我作为一个热心的旁观者我觉得还真精彩,我看他们网络上面的表达,我给他们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公民2.0”,在网络上各种意见都有,他们从一个见面不相识的一个邻居,现在变成一个既虚拟又实体。实体是因为住得很近,虚拟是因为大家天天都在网上有自己的一个博客,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这好精彩,我们二十年前搞运动的时候,那个网络还没那么发达。

另外广州搞了好几个人出来是做那种行为艺术,你说他是抗议吗?不像,你说他是艺术吗?他们显然不是以艺术为生,这样的奇花异草都是在广州那种特殊的氛围之下,发展出来的。所以我说这两个南方城市,我是给它很高很高的评价的。

中国如果有第一个焚化炉,因为市民的关注,而能够转向,然后去推动垃圾分拣,我觉得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大家记得的不是拣垃圾的量而已,大家想想,也许我们就在那一刻,中国的公民社会就开始慢慢茁壮了,我听说你们的两会期间,也有人讨论这个。

网络是社会进步的好平台

媒体:除了您对环保方面的关注,对垃圾处理方面的关注之外,我们还知道您在救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知道台湾经常发生一些所谓的台风、地震等等一些灾害。

林正修:还好。

媒体:在2008年5月的时候,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您在《南方周末》上面撰写了一篇“灾难孕育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在其中也提到这样一点,网络在灾害面前,做出了他非常积极、正面信息化的作用,还有很多潜能有待开发,在您看来,在灾害面前,网络有哪些潜能有待开发,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林正修:这个题目应该是百花齐放,笼子大了,让各种鸟都飞,最好还有几只飞出去。我讲个例子给各位听,这个是我们几年前在台北,其实这个网络上找得到的资料,举个例子来说,台北曾经淹过几次大水,我们马市长,我们市府团队灰头土脸,淹了水之后,我们做了事后调查,像这样淹过水的记录,你觉得你作为一个物业主,你作为一个租房子的人或者买房子的人,你应该不应该知道。

媒体:应该知道。

林正修:你找得到这个资料吗?我淹水找得到,噪音找得到找不到,空气污染找得到找不到,我甚至这附近犯罪的黑数,我应该知道不知道,我的意思就是说,这就是所谓1.0跟2.0的版本。我们所谓1.0的网络社会,大家传传电邮,大概可以了。可是现在你看,大家手机是可以收电邮,我知道大家都会翻墙,所以要推什么也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说,你如果让消费者跟市民能够视觉化的了解他现在的处境,我举个例子,像我们几位在北京的朋友很关注荒漠化,也许不知道几个中国的大城市有60公里之外就是沙漠了,你把它视觉化,所以我觉得正确及时的资料这是一个关键。第二个,有一些公民组织能够把它视觉化,跟大家分享,其实最后连政府都会是受益者。

因为你不可能派这么多公务员去看这么多事情,所以当环境举报的来源是公民的时候,刚开始你觉得不堪其扰,政府会觉得怎么那么多人监督我,可是最后,其实相对来讲,会造成另外一个平衡。

 
0
上一页 页码:[<< 1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共10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关闭
更多关于 林正修:处理垃圾最后才考虑使用焚化炉 的资料
· 日本多举措处理垃圾 避免“垃圾围城” [2011-05-10]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