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LMD)怀柔生态规划首席专家、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人居环境特殊贡献专家奖(2005年度)获奖人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城市建设中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与示范”课题负责人。研究方向主要是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修复、绿色建筑,“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以北京大力开发南城北京背景下进行城市垃圾地的生态修复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为例,介绍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城市建设中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
都市世界网:中国从1984年最早提出“生态规划”这个概念,80后的20年间这一理念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下,我国的生态规划发展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我国生态规划的研究发展很快,但总体上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建设的要求。
中国的生态规划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欧美的生态规划涉及学科的广泛及实践的深入,中国生态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开始即大量吸收借鉴欧美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结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生态规划的探索实践,直到今天,已经形成我国特有的生态规划特色。
在理论上,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生态规划的实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学知识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生态关系,协调资源开发及其他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与资源性能的关系,实现城市、农村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方法上,吸取系统规划及灵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辨识——模拟——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在实践中,我国生态规划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我国农村、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天津、扬州、宁波、广州、马鞍山、长沙等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大大丰富了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特点有:
立足于本学科或本专业接合生态学的内容进行规划。以生态学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专业性的生态研究,出现了如农业区划中涉及生态规划、林业区划中涉及生态规划,水资源生态规划、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不同的学科方面涉及生态规划的内容。这些生态规划从不同专业如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角度吸收国外的经验,这是本学科的扩张,也是生态学渗透到各个专业中进行专业潜质的融合。
根据生态学科自身发展进行生态规划。国外的生态规划有很多基于生态理论的探索类型,但国外的生态规划进入中国的主体类型是以生态学为轴,在生态规划的不同阶段及方向上存有不同倾向、侧重,但主要集中在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社会生态等方向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和生态环境规划是中国较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
跨学科、跨专业的生态规划研究。跨学科的研究是生态规划的本质特色,如华南理工大学杨士弘将环境学科和生态学科二者的结合,从生态环境和环境生态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冯向东早在1988首次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结合形成生态规划,黄光宇在规划学科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较深入的致力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结合研究,包括生态规划基于社会学研究的初探。
尝试着多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在理论方面,马世骏、王如松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指出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王祥荣致力于生态与环境的研究,他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观原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