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了保证设计师们的创作激情,陆道在内部管理和团队建设上做了哪些努力?
蔡捷:设计师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管的人,在一个建筑设计公司里,一方面有大量的建筑师,他们兼具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双重气质,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工程师来协助后端的方案实施。建筑师的艺术家性格使得一些批量化的东西无法实现,就好像没有办法想象会出现一个画家工厂是一样的。对于一些规则性的东西,比如按时上班、打卡、填项目表等,都不喜欢做。做结构、机电的工程师,相对性格沉稳一些,但是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的,管理上也存在相应的难点。
就像前面所说到的一样,陆道是一个混血儿,融合了外资、民营设计院的气质,开放严谨的企业文化,兼具民营企业能吃苦、能奋斗的精神,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在我的观念之中,纯粹的高福利企业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要保持民营企业坚强的内核,陆道的梦想是要做建筑设计行业未来的领军人物,这也是吸引众多人才的一个因素。
媒体:作为资深建筑师,有没有什么建议给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
蔡捷:确实有一些建议。第一,目前年轻的建筑师跳槽频繁,而相对国外建筑师工作的时间都很久,比如我自己在国外的第一家公司就工作了五年。相对应的,一些年轻建筑师会存在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现在市场的诱惑很大,但是做一件事情要持续,做一个项目也要持续。十年或者十五年后,你的高度不在于短期利益收获的多少,在一个企业长时间的耕耘,走过的高度和距离,都是更加显著的。第二就是希望新建筑师能够实现理念的改变。建筑师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全程做一个项目,建筑要有细节,细节要靠建筑师完成,将“建筑进行到底”是我对年轻建筑师的期待。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对职业的坚持,另一方面也要对同一个项目坚持到底。
媒体:您同时肩负着设计师和管理者的两个身份,您会如何总结过去十年的建筑设计行业?在未来十年的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又应该做些什么?
蔡捷:过去十年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设计质量飞速提升,很多外国设计师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新梦想。中国的大师舞台被国外设计师占据,中国原有的大型设计企业成为了辅助国外知名设计事务所的后期单位。
未来十年,中国本土设计师会有明显提升,但是能否出现中国本土大师、能否赢得全球尊重,依然是一个问号。中国的大师之路,趋势是确定的,但是速度是无法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