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您曾经在阿特金斯等多家公司任职,相比较起来,您认为陆道的哪些特质吸引了您?
蔡捷:选择陆道是因为这里代表了行业未来的方向。未来中国会有一批设计企业崛起,我们周边的日、韩走过的历程就是对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二战后,在一片焦土上重建的日本本土,聘请了大量的欧美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之后才是日本本土设计师大放异彩的年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也会迎来这么一个时期。陆道是一个本土化企业,同时拥有美国资源和中国资质,结合陆道之前七年的丰富经验,并不是完全从零开始。陆道是一个混血儿,美国技术和中国资质对业主都有吸引力,也为设计师的发挥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媒体:作为一个资深设计师,您认为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捷:建筑师都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物质性的,从设计到项目结束,建筑师应该把控的是项目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部分。在建筑设计领域,其实存在着所谓的“中国式偏见”,大家都认为,才华横溢的人应该做前端,才华平平的人才会去做后面的工作。事实上我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好的建筑师,不光是在前端上非常优秀,在后端上更是突出。在陆道,结合美国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前50%可以做的很出色;加上国内的资质和配合,后50%同样也可以做得很出色。这才是建筑师应该有的状态。所以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需要像陆道这样的设计企业。
媒体:如何在商业考虑和设计追求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在进行政府项目设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难点?
蔡捷:在实际情况中,中国的有专业的业主,但是也存在有大量的不专业的业主,这就需要建筑师和他们在沟通的时候讲究技巧和方法。从个人经验来说,一般年长一些、职位高一些,在业主面前说话的时候也就更有分量一些,当然这也和个人性格有关系。说到底,建筑师必须聆听业主的要求,就好像建筑师也都希望下游的建材商能聆听自己的要求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企业,只有通过成熟的项目管理规则来管理项目,才能进行大范围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依赖于项目经理个人的风格。
政府项目在进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顺的时候会特别顺利,反之则会特别不顺利。房地产开放商都有有运营经验的团队,而政府则更依赖设计公司的团队,会更加倚重设计公司的专业意见。但是政府的决策是团队决策,决策程序较长,在项目初期可能会无法预期到项目的最终结果。
媒体:您是如何平衡您同时作为总经理和设计总监的双重身份的?会有冲突么?
蔡捷:确实有冲突,想要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个人的时间补进来。我个人热爱设计,现在还是特别“想不开”的享受画图的过程。据我了解国内很多三十五岁以上的建筑师都已经不再画图了,但是国外很多建筑师六十多岁了依然在画图,我想我才四十多岁,还不能放弃画图的乐趣。现在我的工作主要是市场、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我还是坚持建筑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