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城市的科学决策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相关城市的政府部门反映,使用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应用系统,使有关业务工作的效率普遍提高3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是常规工作手段难以比拟和做到的。
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带动作用明显。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实施项目,已带动各地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高新技术设备配置及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约12亿元。
夯实了城市信息化基础,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利用。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工作获取了建设城市的高分辨率航空摄影和卫星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并完善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夯实了城市信息化的基础。
改变了测绘服务模式,提高了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改变了测绘部门以往只提供资料数据的粗放型服务模式,拉近了测绘工作服务于地方政府、服务于城市经济建设的距离。
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政府部门共建共享模式。试点工作开创了国家测绘局、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成果共享、各有侧重的项目管理实施模式,充分发挥了各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技术和软件体系。制定完善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规范》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应用规范》等纲领性技术文件;形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等20余项国家标准和10余项行业标准;用于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的系列软件已形成产品。
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形成了一批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建设技术骨干。
记者: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国际测绘局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李维森: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渐入佳境,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大范围、大规模在全国进行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测绘局党组果断决定,乘势而上,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整体上从试点全面转入推广,推广工作重点向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转移。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促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与共享利用,进一步提升测绘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能力,成为测绘部门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国家测绘局明确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当作推动测绘事业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确定了工作思路和建设目标。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需求牵引、科技推动,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注重应用、平衡发展”的原则,完善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机制,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大推广应用工作力度,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目标是:形成完善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管理与应用服务机制;建立科学、适用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培养建设国家、省、城市各有侧重、专长的技术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末,在建设方面,完成或基本完成120个左右城市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立城市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十二五”末完成全国地级市和有条件县级市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在应用方面,已完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城市,必须建立公众服务系统,政府部门以公共平台为基础,广泛建立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开展数字省区试点。在已经出台的“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技术大纲”基础上,启动数字省区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国家、省区、市(县)的互联互通,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国家测绘局将继续对建设城市在政策标准、航空摄影、公共平台建设、国家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全面免费配发平台软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对已建城市在影像数据获取方面给予长期支持,优先考虑配套无人机航摄系统装备。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数字城市建设系统性专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测绘工作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