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个废弃物的回收循环系统的整个的能耗又是一回事,世博会本身是伪低碳工程么?
李迅:这个不是说世博会不能用,我只是说,这个系统你将来推广到城市里,作为城市居民普遍使用的话,要计算一下是高碳的还是低碳,一定要计算,要量化。我觉得它一定是得用在人口很密集的地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的地方,比如说上海地博会,或者北京CBD,可能才会有它的意义。就跟我们说坐飞机跟坐火车相比,碳排放量孰高孰低?一般概念里面坐飞机是高碳的,坐火车是低碳的。但是目前也有人计算,说按单位公里算,飞机好像并不是更高碳的。
它这个是什么概念呢?这里有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把你的路游、栈房、轨道、占地全部算上,从沿线的设计到工程的所有环节都算进去以后,飞机的占污是很少的。所以它单位公里的排碳量算下来就比坐火车低。
记者: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高铁肯定是糟糕的,而且与乘客的行为也有关系。
李迅:再比如杭州科技馆。杭州科技馆是一个三星级的绿色建筑,里头做的一套污水回用系统,我就跟这个科技馆的馆长说,你一定要和跟来参观的人说,你这套系统,是用来科普用的,一定不要就是给科技馆和参观人员用的。因为科技馆里面有多少人要到哪里去用水?很少。我们现在主要用水是生活用水。做饭做菜洗澡,你科技馆,进去的人又不会去。那么我就要给你计算了,你建这套系统排了多少碳?日常运行当中用能源又要排多少碳?你这个科技馆是不是一定要用这套系统?你这是高碳行为还是低碳行为,我要跟你理论理论。所以千万不要打着低碳的概念行高碳之实,这个是可以计算的。
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是一项因地制宜的事业
李迅:所以针对涉及到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的这些问题,不要以为朝着天堂的方向在走,实际上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我想提出两个原则。第一个,因地制宜,就是做城市规划,生态、低碳,都一定要考虑一个地方的具体的实际情况。
记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李迅:没有绝对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搞绿色建筑,对于北方地区而言,绿色建筑主要强调保温技术。因为冬天寒冷,所以建筑的节能主要是做好保温结构,怎么实现保温,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是北方保温的这些建筑到南方就不一样了。在南方地区,绿色建筑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自然通风。因此你不能像北方绿色建筑那样设计的,弄得不能开窗的,而要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这个是建筑在南方最重要的。北方要保温,南方要通风,所以这样。
记者:南北的地域不同带来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直接就得反应出来。
李迅:对。另外南方还要考虑什么?考虑遮阳。南方夏天日晒很厉害,阳光充足。单体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到遮阳效果以后,空调的能耗就可以下降了。另外,你要考虑垂直绿化,做好屋顶绿化,种爬山虎,这样也就能保温了,也遮阳了。所以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什么是低碳?不要把南方的东西放到北方,北方的东西硬搬到南方去,这个就错了。另外,你看北方搞雨水收集系统,这个也要考虑。
记者:北方容易干旱,南方大涝。
李迅:北方没有那么多雨,建一套系统,这套系统要排多少碳,一定要讲因地制宜。第二个原则就是一定要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来计算,就是你不能简单地说我就是低碳的,你要从这个设备材料算起,从它的前生今世,一直到最后它们消亡变成废物以后,这样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来计算究竟是高碳还是低碳。
记者:在实践低碳目标的路上,人们要做出哪些改变?比如说这个是一柄双刃剑,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平衡经济效益、民众观念、价值观再生的过程中,有哪些东西肯定要作为代价被舍弃掉的?
李迅:有。比如说我们不要再追求奢华的享乐主义了。人不能光图自己享乐,还得强调节制。如果你只考虑个体,整个系统就崩溃了,整个地球就崩溃了。你必须压考虑全民的利益,这方面个人的欲求就要有所牺牲。所以中国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牺牲,不能再按照美国人的那种方式去生活。这个梦已经做了几十年了,现在得开始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