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1961年5月出生,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观点
●即使在欧美国家的街道等城市空间,20多年前比高楼比外在形象,如今思考得更多的是建筑如何才更实用,更低碳,更好地结合本地的气候,结合本地的文化,能让人更舒适。
●最美街道不只是形象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气质美。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最美街道也不是一种奢华美,而是一种朴实的,一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审美。
●应当把海选最美街道长期办下去,通过引导公众更广泛地参与,使以人为本规划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以提升重庆城市整体美。
“开展海选最美街道活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26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石楠这样开始自己的演讲。
这个想法,在他心中已深藏数日。在10天前,本报记者就出席本次论坛与石楠沟通,当了解到论坛缘起于海选最美街道时,他表现了强烈兴趣和认同。
“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思考”这一演讲主题,是石楠由街道延伸出来的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深度思考,大量的案例及精彩的解读,让专业的城市规划通俗易懂。50分钟的演讲结束,现场响起经久掌声。
只分享不维护后果很严重
自上世纪80年代学习规划专业起,有一个故事就一直警示着石楠。这个故事来源于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为《公地的悲剧》。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石楠打开PPT说,有一片草原,长得非常好。然后向所有人开放,于是,所有的牧民都来放牧,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草原,可很快问题来了,“所有人都喂肥了自己的羊,但是并没有多少人为这片草原投入,共同拥有却没有共同担当责任。”
很快,草原变成了沙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羊群最大、最肥,但牧场消亡了,羊群找不到食草了。”石楠说,公共的资源就像一个牧场,如果我们只是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 最后都会走向灭亡。
石楠说,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就是一个公地的概念,如果每个人都只愿意享受而不愿意付出,街道就会杂乱无章,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公共空间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维护共同投入,而不仅仅是共同享用。”他说。“海选最美街道”这样的活动,恰好可以增加每个人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度和投入度。
规划建设不经意掉入陷阱
几年过去了,石楠至今没有忘记曾在北京参加的一个招待晚宴。当时来了一位英国副首相,进门后问了几个问题:“今天在座的各位,哪位骑自行车来的?”有几位举了手。
“有几位是坐地铁来的?”又有几位举手。
“那么有几位是开车来的?”大多数手举了起来。
石楠说,副首相说很遗憾,在他过去当驻华大使时,中国是个自行车王国。如今自行车这个最低碳、最环保、最有利于健康、灵活性最强的交通工具,就快被废了。“我们的自行车道全成了机动车道,我们少有的自行车又全上了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