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城市分论坛在钓鱼台俱乐部多功能厅举行了主题为“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的研讨会议。在会议中间的休息时间,记者就东西部城市发展对比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魏后凯教授。
记者:您认为,东西部城市在特点上有哪些主要区别?目前西部和东部的城市,各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魏后凯:中国的城市发展大概是三个阶梯,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高,东北部和中部的低一点,西部的更低,这样的一个三级或四级的阶梯状。但城市间的差异比农村间的差异小一点,就是说城乡差异,西部更大。西部城市的问题,实际上和沿海城市差不多。西部的产业经济总量低,产业配套能力比沿海差,城乡二元结构比较严重,城乡差距很大。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约是3.23:1,但是西部很多地区超过4:1。
记者: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魏后凯:发展水平问题。通过我们的研究看,城乡差距和发展水平是一个倒U型关系,我国沿海城乡差距相对小一些,西部发展比较落后,城乡差距就更大。
记者:那么西部大开发战略针对这种现象采取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魏后凯:过去西部大开发主要是抓重点的地区,比如关中、北部湾,还有一些重大的项目,通过这些开发区、项目,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但是渐渐发现这个政策面临着民生问题的制约,因此后来就两方面都要抓。但是最基本的问题,还是要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说到污染,目前北京也面临着污染问题、道路拥堵问题,您认为北京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未来应该如何转型呢?
魏后凯:我的建议是高端化、服务化。因为北京的资源有限,所以北京应该向着产业链的两端发展,一端是企业总部、产品研发,再一个就是市场营销、服务业。这样控制产业链两头,甩掉中间的加工、生产环节。再一个,我认为北京的一些功能要适当地扩散到周边地区,现在我们的很多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我们以前有一句话叫“北京是大树底下不长草”。你看北京的人口居住郊区化了,但是我们的服务单位没有郊区化。
魏后凯,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近年来负责主持了60多项国家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以及有关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撰写和主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