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
需要停止沉降的不仅是地面
当我们恣意抽取地下水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我们脚下的大地将会渐渐“沉沦”?当我们被膨胀的贪欲蒙蔽双眼,在不适合建筑的土地上飞速建设高楼大厦时,是否会想到不用多久就将惊恐地发现新居被裂缝盘踞?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还只是与繁荣的上海、天津联系在一起,而仅仅过了数十年,中国已经有超过50个城市蒙上了地面沉降的阴影。这是经济飞速发展必须承担的代价吗?不!真正的原因只是我们忘记了——本应的对自然的尊重。听吧,如今,那一处处因地面沉降而倾斜的房屋、开裂的隧道、废弃的港湾,都在竭力呼号着——物质文明再也不能野蛮奔跑了!
近日,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通过了国务院的审批。我们为《规划》鼓掌,因为,已在我国许多地方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猛虎”,将通过由地质工作为重要力量的一系列工程而逐步被驯服;更因为,它已远远超越了“一份降服地面沉降灾害的作战计划”,从字里行间,渗透出国家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正视和反思。
在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其中的“重灾区”
记者:先问一个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地面沉降形势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是不是已经非常严重了?
陶庆法:应该说,局部比较严重。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平原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区。就全国而言,地面沉降的程度和范围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
截至2009年的调查与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陕西、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和天津市,到60年代,两市地面沉降灾害已相当严重。70年代起,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主要城市和河北平原东部地区也相继出现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地面沉降范围从城区开始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危害进一步加重。
如今,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已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中心城区和江苏无锡等局部地面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已经超过了2500毫米,苏锡常地区甚至因差异性沉降而出现了地裂缝;华北平原是我国地面沉降连片分布范围最大的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6.2万平方公里,其中天津市和沧州地区局部地面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汾渭盆地地面沉降量累计大于2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
必须强调的是,地面沉降的发生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形成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记者:地面沉降是怎样造成的?其主要危害有哪些?
陶庆法:地面沉降是一种地质灾害。
具体说,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与我们常说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不同,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它的诱因是地下水、地下热水、油气等地下流体资源的开采以及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当然,还有地质构造因素,但过量开采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诱因。
地面沉降会使地面高程降低,造成城市防汛设施的防御能力降低,沿海城市风暴潮加剧;造成江河桥梁净空减少,内河航运受阻,码头受淹;导致深水井井管抬升、倾斜、甚至脱裂报废。地面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基础和墙体开裂,房屋等建筑物损坏;引发铁路路基、桥梁基础工程不均匀下沉,威胁高铁列车行驶安全。地面沉降还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如输排水管道、高架道路、燃气管网、通讯线路等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增大维护成本。
地面沉降灾害已经且正在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者:这部《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恰恰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地面沉降问题的重视和做好防治工作的决心。
陶庆法:是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多次就地面沉降防治问题作出批示。
2002年10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国土资源部《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的调研报告》上批示:“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在许多地方呈加剧趋势,已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并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上海的经验和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有普遍意义。”
2003年7月7日,曾培炎副总理对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作出批示:“我国近50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请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沉降监测,提出防治措施”。
近十年中,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特别是在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和地下水控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许多灾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四大工程,使全国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在十年内得到有效控制
记者:那《规划》制定的目标应该是针对这些不足拾遗补缺了?请您介绍一下这部“十年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整体思路吧。
陶庆法:总体目标是:查明全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建立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控采技术方法体系。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地面沉降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地面沉降灾害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规划》把十年的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
近期目标(2011-2015年):完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和高速及重载铁路沿线等重大工程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初步建立主要地面沉降区、重点城市及重大工程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完成地面沉降区的地下水超采复核,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控制并逐渐压缩地下水超采规模。建立以控制地面沉降与合理开采地下水为基础的区域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初步遏制地面沉降继续恶化的趋势。
远期目标(2016-2020年):完成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基本掌握全国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建立全国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对主要地面沉降区、重点城市和重大工程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控,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实施重点地区水资源配置与地下水禁采限采、含水层恢复修复工程,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说到思路,应该可以浓缩为四句话、32个字: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依靠科技、综合防治,分级负责、协调推进。
记者:“突出重点”指的是什么?
陶庆法:是指优先推进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和高速及重载铁路沿线等重大工程区内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记者:您刚才说地面沉降是不可逆的,那是不是事先的预防比治理更关键?
陶庆法:都很重要,预防是前提,但预防和治理都是遏制地面继续沉降的重要措施。防治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监测地面沉降,管好地下水资源,实施治理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管理体系。
最基础的还是调查和监测。
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地热、油气等地下流体资源的城市和地区以及重大工程区开展以基底构造、第四系结构、含水层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调查与地面沉降专项调查,全面查明地面沉降分布、成因、发展趋势和灾害损失,进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开展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出地面沉降分区控制目标和防治对策建议,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