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主要研究生态规划、绿色建筑、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及方法。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城市建设中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负责人;中国-欧盟环境合作管理计划(EMCP/LMD)生态规划首席专家。
都市世界:城市垃圾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一大难题,现阶段我国在应对城市垃圾问题上有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未来又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能在城市生态修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饶戎:垃圾作为城镇人居系统循环链上重要的一种物质存在,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也是目前城镇建设与运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影响因素。由于垃圾对环境的作用和广泛分布不断占有土地资源及空间,使得垃圾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安全、人居系统的健康,对生态资源造成了破坏和侵占。
就目前垃圾处理而言,在中国主要还是以封固填埋、垃圾焚烧为主,随着垃圾发电、垃圾回收利用的兴起,垃圾也正在被循环、被利用,但是其可利用规模与迅速增长的城镇垃圾产出量比较,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但是,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城镇垃圾的精细化组织管理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科技进步,围城的垃圾问题会在人类智慧的作用下通过生态系统修复被化解,对城镇不断持续产出垃圾的组织处置方式必然会因环境控制能力与人类生存需求而发生深刻的变革。
城市生态修复的目的是生态涵养和维系人居系统的健康,并为人类聚居提供生存消费所必需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应用。城市生态修复就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生态系统与人为工程引导的人工近自然野化生态系统的内在力量建立起对自然生态系统破损、割裂、阻断、占位和地景功能的修复、恢复或再造,形成科学的体系与综合系统集成的技术支撑系统。
垃圾——与人类生存共在的物质存在,危害着人类生存健康,破坏着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资源。但是,这是我们对垃圾的产生原因、垃圾的处置行为、垃圾的资源价值以及垃圾再利用的认知还有相当的差距,在自觉与自律道德观念上还有相当的偏离。在2005年我随科技部科技代表团访问欧洲回国时,曾就欧洲垃圾问题的感受对清华的学生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我认为人类产生的垃圾不是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终点,垃圾只是资源循环链中的一个环节,化腐朽为神奇,循环再利用才是我们面临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
针对城镇垃圾占位和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于人类聚居生态系统等问题,城市生态修复主要是以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可循环为主题,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生态地景恢复、人文生态表达为目标,发挥生物科技、环境科技、建筑科技等关联性综合技术集成产生耦合效应,成才、成能、成筑、成景、成效。
都市世界:您认为生态规划在我国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否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国际上有没有什么优秀的生态规划案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饶戎:生态规划在我国目前所处的位置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城乡系统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无论是国土资源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甚至各种专项的专业技术规划,还有人文规划、经济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领域,也都无一例外地涉及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在我国现在所处位置可以讲是一个确实应该被保障,但是却处于难以深度落实、全面应用的纠结局面之中。形式大于内容,概念大于科学,浮躁大于务实,口号大于实践,名声大于真实。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基础理论体系混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紧密性、包容性和一致性较差,人为意志影响凸显。针对科学职责与社会责任,严谨治学的执业道德操守与政策导向的商业经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客观理性与个人意志冲突、行业技术壁垒与专业分割明显。针对生态系统耦合的复杂性,相关人员存在着明显的知识结构性断层。
谈到生态规划,首先要谈一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连续的能量—物质-场交换与其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和相互耦合的统一整体。这样一个客观的生物与非生物系统集成的动态变量体系就是生物生态系统。因此,整个地球生物圈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集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作为一个开放的地球生物圈系统,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常规情况下和一定限度内,其本身都具有独立的自维护、自运行、自调节机能和自修复能力,逐渐修复与调整因外界扰动而受到的破损、割裂、阻断,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其相对平衡状态。因此,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自控制系统或自组织客观系统。 生态系统的提出,使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界的认识提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它的研究为我们观察分析复杂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并且成为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从自然客观逻辑和基础科学逻辑判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那就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传承一定要在自然生态系统维系的必要条件下进行。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涵养、保育、供给是不可逆的客观,人类为了使得聚居具备安全、健康、和谐、宜居并达到永续,就应该从工业社会与自然进行对抗、改造、封闭发展利用到人类工业文明的科技进步。如今人类社会倡导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文明、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始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在的存在与传承的社会进步历程。
既然自然生态系统是前提,那么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人文生态、经济生态对自然就应该是敬畏、尊重和友好的,应符合自然客观的规律,主张生态道德,符合理性系统愿望和求真务实的统一行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