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必须是低碳环保的城市。在探索城市资源管理可持续解决方案中,应当使低碳措施渗透到城市运行的各个层面。其中,交通运输部门的低碳化十分关键,因为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而在城市中,车辆尾气还是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快速增长的城镇有车族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商业物流,在彰显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排放的大量增加。因此,在交通运输业的能源结构中,必须战略性地增加新能源的比例。交通新能源的发展将非常有助于缓解目前城市面临的环保和能效挑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
发展交通新能源,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是主角,但客户和消费者无疑是这条价值链上核心的核心。
加盟埃森哲之前,杨葳曾在中国政府工作过六年。她专注于研究能源行业的创新,兼顾企业战略制定和业务规划,组织结构设计和优化,及企业管控模式和运营模式的设计等。在埃森哲,她致力于为中国大型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矿业和金属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包括企业增长和国际扩张,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的转变等。
今年6月,就交通新能源问题,她与记者特约记者侃侃而谈。
打造交通新能源价值链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记者:打造智能城市的过程中,交通新能源将扮演什么角色?
杨葳:交通新能源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研究发现,汽车排放物约占整体排放物的30%,减少汽车排放量,是城市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发展交通新能源?政府,企业,消费者在这当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杨葳:发展交通新能源,三个主要参与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很重要。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需要有一个节能减排的愿景,及因地制宜的具体战略,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能源组合。政府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战略研究去辅助新技术的实现,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确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承担者。政府还要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监测,以保证最初所设定的愿景能够最终实现。
我们参与过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城市建设。针对节能减排,阿姆斯特丹政府制订了长远规划、KPI指标、具体策略,并打造出监控KPI实现情况的一整套智能化体系。
在这个链条上,企业的作用在于: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在新技术应用还不能获利的起步阶段,可争取政府扶持,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而消费者,作为交通新能源的使用者,则是价值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不论是政府制定的愿景和产业政策,还是企业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都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抓住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记者:新能源革命将给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杨葳:对于传统的电网企业、能源企业来讲,这是一个新机会,中石油、中石化已在积极地发展生物柴油,并看好生物航煤 (航空煤油)。根据预测,不久的将来,每年会有10万吨航煤被生物航煤代替。
这些传统企业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同样要以市场、客户和消费者为导向,从技术研发到量化生产,都可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比如刚才说到的赫尔辛基就是很好的借鉴对象。
此外,有不少民营企业在尝试利用沼气、农作物废弃物等进行小规模的生物燃料炼制,但在技术、资金、规模上,都还有局限性,面临较大挑战。生物燃料企业的发展,得靠扩大规模来有效降低成本,并在渠道上打通市场。
发展新能源的头几年,政府会给企业一些税收优惠乃至减免,但目前企业并不确定优惠政策的持续性。所以,旧话重提,政府确定一个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后,还要有配套的措施实来落实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