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亚洲多个地区已有研究前导。早在SARS(非典型性肺炎)之后,香港中文大学相关学者在反思城市规划问题后,已作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气候图研究体系。该图表系统包括城市气候分析图和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两个部分,城市气候分析图借助计算机模拟手段,将城市气候因素和城市规划因素结合,通过分析不同图层,获知城市气候数据和空间形态的关联性。而城市规划建议图则在前图基础上,以对规划层面上地块的限制要求和界定形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的限定,并在完善后作为城市规划部门的法律条文,督查地块开发在城市气候建议图要求下的完成度,也就是说,任何地块开发须在此基础上进行。
“近年来,中国一些内地城市已经开展城市气候图的初步研究,虽然深圳在2006年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气候专题,但是深度不够,没有落实到一张图的深度,难以作为平台和标准,以法律方式作为一个依据发挥作用。深圳正在努力将其完善,并旨在成为其他高密度城市发展规划的样本。”根据城市与有机体机能同构的理论观点,城市的自过滤系统就如同有机生命的脉络肌理一样,其区域地块的开发建设都须在其空间形态的限定强度内操作,以保证城市自然通风系统的完善和不被干扰。城市气候组图的落实,正旨在完成对自然大系统的认知和发现,规范人为建设的范围和行为。
“从对整体形态的分析入手考量,城市生态总体性研究也包括其他若干专题,例如生态适应性评价、生态环境容量研究等。”对生态研究的专题体系愈来愈广泛和细化。“内地一些城市没有脱离低成本加工产业,需要面临产业提升的问题。而我们所谓的智慧城市或创新城市,其产业已经完全脱离了重工业为主的产业,而逐步走向以高科技为主的发展阶段,因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研究的课题也有差异。”不可否认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特点,马航认为,随着城市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涉及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但资金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因素成为一些生态城没有落实或荒废的主要原因。她建议,这些城市可以选择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实施性的方式运作生态规划。而关键因素在于“生态建设不要随波逐流,每一座城市都要找到其生态化的特色,符合其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
辩证学习国际人文生态标准
马航也在教学中积极推进学生对生态设计和跨学科研究的认识与实践,并希望将项目设计的特点与学生教学的特点形成关联。“通过项目及时与国际接轨,我们在同其他国家院校的合作中,希望将国外先进理念引入,让更多国家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共同一个主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贯穿国际化的立场成为马航教学的一种特色,“我希望通过综合性项目将一系列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有效地应用在其他领域,以指导日后面对的其他项目。”
与国际思潮形成互动前,需要明确对欧美发达国家技术知识取舍和吸纳的原则性分析与评价。马航坚持提倡对国际生态设计标准的辩证认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生态建筑评估体系是一种基于打分制的加法思维,任何建筑将所有绿色设备增加至一定程度就达到其评估标准。”马航以太阳能设备作为案例,“太阳能板的造价非常昂贵,建成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而德国多个城市都有采用这一设备的居住区,甚至有全部使用太阳能的住宅区,为何崇尚理性和严谨的德国会选择这一材质?德国学者的答复是,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德国衡量各方面能源利用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后,太阳能适合于其发展状况。”马航认为,任何城市发展应选择适合其区域的合理方式建设生态建筑,而房地产商每年花费数十亿元追寻LEED认证的做法则过于市场化,缺乏切实的地域性考虑。“西为中用”不能被动地被国外思路所牵制,而“中为中用”正有待于重新发掘。“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不需要通过更多的人为方式就可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完全对环境没有造成破坏而满足人的需求。”在她看来,任何引用的认证标准都应合理化,“最主要的衡量生态建筑的数据应是单位面积的耗能量,如果一个建筑单位面积耗能量过高,那显然这个建筑本身是非生态的。”
生态不仅包括技术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马航说:“城市生态实际上正在从技术生态走向综合生态,包括考虑生态规划对原住民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和生态对当地人产生的社区环境面貌等,生态建设要考虑当地人的感受和想法,不仅是生态技术的环境,也有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2011年~2012年,马航在德国进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德国工业遗产的生态城市更新理念与实践研究”期间,走访了德国相关的工业遗产更新案例,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多种模式,体现了从单纯的技术生态走向综合的人文生态的趋势。
生态理念的落实,政府官员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从生态管理角度讲,一些官员还不能透彻理解生态规划的目的和过程,政府在不同部门交接的过程中,缺少综合观念和有效的衔接。同时,项目完成所依托的数据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取,造成前期分析的障碍。认知的不足和偏颇使一些生态城计划没有落实也是普遍现象。”马航早前曾撰文谈论政府对于生态建设的前导意义,她认为,协调各个专业和部门形成体系化的发展计划,需要从管理体系上实现一定的突破,而规划层面的落实要以法规体系、产业结构体系和财税体系的完善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