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策划建的,后山有条湖叫后溪河,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所有江南名胜几乎都去过,他对无锡寄畅园非常喜欢,其随行的画师画下来,回到北京在万寿山的东角按照寄畅园盖。乾隆皇帝很喜欢苏州买卖街,也喜欢南京秦淮河,于是在颐和园后溪河的中断段建了一条买卖街。英法联军一把火把买卖街烧得精光,剩下台阶。这就有一个问题,买卖街是商店,怎么那儿薄、那么浅呢?这个买卖街是布景式的,不需要存货,有了柜台就放一点货,皇帝来了,门打开,太监、宫女化装成买卖人,皇帝龙船一经过了瘾就拆掉关门,是这样的一个“苏州街”。130年以后,1860年毁了。130年以后中国第一次召开亚运会,为了迎接这个亚运会,抓这个时机就申请了一笔钱要把买卖街恢复,按照《文物保护法》必须有详细的资料。为没有资料?有,住处在、、台阶在。烧得怎么样没有图纸,也没有记载,连用多少料和多少钱的账目都不全,怎么办?所以建筑学研究所的教授设计这条街,根据清代标准的北京买卖物,有牌楼门等各式各样,按照这个住处设计出来,所以既不是复园,也不是新设计,叫“复园设计”。当然学术界有两种争论:这个没有根据,不符合文物法;我喜欢这种破损的样子等等。

清华大学清华门
“一个学校的历史记忆不能丢,就像一个人如果失去儿时的回忆那是非常可怕的”
清华学堂校门,第一期建筑。后来因为清华变成大学,这儿退居其次,所以叫二校门。文化大革命毁掉了。看大家拿着锤子砸,继而在原地建立了全国第一座伟大领袖毛主席像。这个例子一开,各地都来取经,照相、做图,这个设计是我们系的美术老师学雕塑的几个同学做的,全国第一个。这个底下有个标语“四个伟大”。“四个伟大”有一段历史,清华大学造反派某次到机场迎接林彪,要求他题字,林彪就题了四个伟大:伟大的舵手、伟大的领袖……。“四个伟大”第一次出现,毛主席像第一次出现。打倒“四人帮”后广大校友强烈要求要恢复二校门,因为它是一个标志,很多同学的集体毕业照就在前面照。所以清华要做的决定是把毛主席推倒,然后复原这个二门,有没有资料?非常遗憾,当时文物保护理念不是很清楚,没有测绘图,只有照相,好在照相很远,立面照相,宽度没有问题,就是高度,不能说百分之百跟原来一样,但十分相近,由建筑设计院根据这个照片画出图,北京派最好工匠把这个盖起来。这个建筑是一个复建建筑,是一个“假古董”,有没有文物价值?能不能起到原来文物建筑的记忆功能?有两种意见。1962年毕业的校友,在1992年又回到母校把他的学生和老师请到二校门前摆上椅子,由当年的老班长按毕业照的秩序原样排好。我才猛然相信这个仍然有文物价值,仍然带有记忆的价值,广大校友看着二校门回忆起了他们最难忘的岁月,不因为是复建的有所减少。所以在报清华大学的文物建筑第一、二、三期开始没有报这个,因为它是复建的,有人说它是假古董,后来我们提出意见还算第一期文物建筑。
除了第一期建筑外,还有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所谓早期建筑是包括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一期以前就是原来的清华园,别看清华园很小,但康熙时代留下的园林能够保留下来就这么一个地方。熙春园保存得不如清华园,经过90年校庆重修,得到联合国科教组织的嘉奖:修得好,用得好。
清华四大建筑都是二期建筑:图书馆、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别看科学馆的建筑不大,华罗庚从这里出来;第一代物理学家周培源在这里任教;“两弹一星”的工程钱三强在这里出来,原来在这里念书,后来在这儿当教授,我大一物理就听他的课;周光召也是两弹一星,从这里毕业。一座建筑培养了这么多人才,现在还在培养人才,变成高等研究所。体育馆,当时北京市室内体育馆就这么一个,30年代中国有名的百米跑将刘长春,就他一个参加了奥运会,因为他的成绩是十秒多,出国以前就在这个跑道上由马约翰指导在这里训练。新中国第一支男子篮球训练队也在这里训练。后来这个体育馆有个25米长的游泳池,当时北京没有室内用泳池,毛主席喜欢游泳,可当时中南海还没有盖游泳池,他就秘密的跑到这儿来游泳。
这是第三期建筑,生物馆、化学馆等。一期建筑是在1911年,20年代是第二期建筑,30年代是第三期建筑。历史在不断续写,50年代盖了一批建筑,很简陋,但二教比较好,包括学生宿舍1、2、3号楼。80年代新的理科楼。我讲的老区、新区,新区典型的房子从第二代开始都是红端的,保存红端的系统。建筑学生叫老区是红区,新区是白区。我这里着重介绍老区。一直到世纪之都:清华百年纪念性的建筑,仍然保持着新区的红。新清华学堂、校史馆、音乐厅三个建筑连为一体,有人说它像个菠萝(现场笑)你们可以就周围去看看。这些建筑随着清华的历史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新的百年已经开始,将来还有一栋栋建筑在清华园拔地而起,它们都记录着清华的历史,记录着广大校友的回忆、记忆。一个学校的历史记忆不能丢,就像一个人如果失去儿时的回忆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这些建筑从第一期开始到以后记录着清华的历史和回忆,记录着清华的文化,是整个清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很好的保存它,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的根。今天我要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提问互动时间
主持人:非常感谢楼老师,老师讲了非常清晰的脉络,文物建筑的价值和保护。对于一个非清华的人来说了解了清华的建筑,现在是提问时间。
我先问楼老师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比较关注故宫大修,您刚才也讲到了故宫大修,但就划过去了。我记得故宫大修媒体报道比较热(2005年),说画彩画不是专业工人,而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工,当时武英殿刚刚维修完就开始弄,所以当时报出了很多新闻事件,当时负责维修的人说大修还刚开始,到底是怎样还需要检验,7年过去了,2005年故宫大修的成果是什么样的,您有什么评价?
楼庆西:我刚刚照的相是今年拍的,你觉得修得怎么样?不敢说十年后、二十年不毁坏,中国建筑目前还找不到一个保护彩画的很好配方,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很好的现代材料或者喷一道保护膜让它不破坏,目前还没有。彩画非常容易坏,若干年要修一次,这是正常的。就像缅甸的金塔,大家去过缅甸,老是金的,若干年要刷一次,不允许金塔变成黑塔,中国建筑也是一样。所以你说农民工,我说又对又不对,因为中国广大建筑工人都是农民工,但农民工不一定没有技术,有时候农民工往往能传承古代的做法。
主持人:关于圆明园修复有很多争论,您能不能重点讲一讲,您自己对这个问题所持什么观点?
楼庆西:我自己的观点是不主张重修,重修个别可以。现在有个矛盾:不重修,大家不了解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是觉得就是一些石头、柱子,这是非常大的遗憾。现在我们找到一些办法,我们研究所的郭教授领导一批人专门研究圆明园的复原,他用多媒体的办法,用电脑的手段,把圆明园存下的资料(乾隆时代的全景图、平面图)用电脑的手段复原建筑,用影视手段显示给大家看当年这个景观怎么样,有些过破的桥墩、桥栏杆拼起来很难,就用影像告诉大家是什么样的,这样既不是真正的复原,又能让大家圆明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新路。
主持人:我再问一个问题,丰田凯美瑞在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发现中国有丰富的世界遗产,我们在遗产保护上与国际水平接轨,我们的世界遗产在保护上的政策到实际操作层面您有什么样的评价?
楼庆西:中国文物建筑,梁思成先生谱写了第一篇章。后经过了50多年、近60年的时间(文化大革命停段)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经验我们总结成为《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办法》,总结成为《文物保护准则》,准则把《文物保护法》的条文具体化,原则深怎么保护、什么意思有这种理解、那种理解,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长期实践的经验。这个经验从原则上讲跟国际保护理念是相符的,具体讲有许多不同。这个不同不能认为跟国际不接轨,日本也是这样,日本有一套保护理念和保护做法,跟《威尼斯宪章》不符合,但由于常年坚持,而且做得很好、做得很细致,最后通过国际会议认可了它的办法。中国2008年开这个会是让大家实地参观认可我们的这个做法,应该说我们这个做法不是不接轨的,而是对国际的贡献。我自己是这样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