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1:楼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演讲,听之后对中国的古建筑、对清华很自豪。我是福建的,在我们那边有很多很老的宗祠(清代、明代的),现在经济发展,而且出去经商回来带一个新的宗祠,于是一些村庄采取一些做法宗祠推倒了,重新建宗祠,您怎么看这种做法,您觉得这种宗祠有必要保存下去,怎么让宗祠按原生态发展起来?
楼庆西:我跟你的看法一样,把老的宗祠推翻非常可惜,而且可以说是非常无知的。为什么?既然祭祖宗,把老的东西去掉了,岂不是相反的?祭祖宗,原来老的宗祠就是祭祖宗,把老的东西打掉是什么意思?福建的建筑装饰特别多,这是因为福建祭海的缘故。老的宗祠有很多好的宗祠与装饰。广东也是一样,我们调查广东,广州有个陈家祠堂,是广东所有陈姓家族的总祠堂,每个村有很多祠堂,我们调查东莞以南的祠堂,目前还有二十多个,有钱后把旧祠堂整修一新,重新花几十万块钱,重新刷,但重新刷得跟原来完全一样,为什么?祭奠祖宗,不忘本,如果把老的推掉,重新盖一个,我认为不妥。
网友1:我补充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可阻挡的感觉,您跟他说有价值,但这种实践很多,有些人也看到了,但更多的是在现实中推倒了,这有没有办法挽救?
楼庆西:对农村的建筑,相同建筑的保护,比保护一座紫禁城更难。为什么?紫禁城历史的终端是1911年或者1924年溥仪被赶出宫,没有使用价值,主人已经出去了,是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没有发展的问题,不允许它发展。农村不一样,农村从过去到现在以至到将来都是老百姓生活的聚居点,生活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意识也不断提高,让他完全维持原来的样子他是不干的,你没有理由终止他对生活提高的要求,这样对保持老建筑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所以要保护起来很难。现在想了很多办法:一是可以盖房子,但不要拆旧房子,里面可以新装修,外面不允许动,里面跟现代厨房一样。如此,老的一代很满意,年轻一代不满意,年轻一代要盖新的。第二个办法是盖新的,而且是在村子里盖,必须按老样子盖。浙江有一个土政策:盖新房子不能超过三层,必须要有玻璃和白的码头墙,这几条是当时浙江古村落房子的典型面貌。大部分老百姓这样听从,少数老百姓不干:为什么限制我干三层楼,就要盖四层楼。按《宪法》、《物权法》来讲,你不能限制老百姓,除了是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法》介入,作为一般老百姓,你不能够限制他,因为是他的私有财产,现在只能说服,所以矛盾比较尖锐。还有一个办法是另外找一个地,新建。比如故宫,空出来变成陈列馆,这种做法可以避免老村发展的矛盾,但有两个问题:一是人走了,村落没有生活气息,原来粮食收后,玉米、辣椒都挂在外面,变成一种农村的景观,现在没有。当地官员说可以弄,到秋收时挂起来。我是那是布景,不是真实的生活,这是第一没有生活气息。第二,中国耕地缺少,不可能所有的村落都给他另外一块地给他盖房子,国土局不会答应。所以浙江规定除非是国宝单位、国家一级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历史文化名村,才批你地盖新房子。这里面的矛盾很多。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做法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周庄保护得很好,大家认为周庄毁了,经过我的两次调查,我认为周庄保护得很好,周庄没有毁,你认为毁了可能是人太多,人一走还是老样子。
网友2:老师您好!我问一个具体项目遇到的问题。之前我参与扬州城北面塘湖的规划,中间涉及到一个问题,塘湖的南门是不是复建的问题,扬州旁边的城已经把它的城墙给复建出来,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用的建筑材质和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关于塘湖要不要恢复,我在考虑。因为首先不像清代时间比较近,可能有一些留存,塘湖南门那个地方与图上作比对,那个地方已经被村子里的民居占掉了,旁边有几个考古队挖掘,现在的结果还没有定论。所以具体的资料、基础我觉得非常不好,冒然去重建不能达到真实、准确的效果,可能会对后人、历史有一种误导。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塘湖城整个古城的格局非常完整,但夯土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已经坍塌了1/3。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面复建起来的建筑可能和自然未必是一种结合,跟古代已经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复建起来的建筑您觉得是否很好?
楼庆西:我首先说明一点,扬州是一个保护得很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城墙有非常大的价值,考古所的同志告诉我扬州的土城墙还在发掘。扬州的古城墙前几年停顿了,现在又开始,它的城墙和城门覆盖了从宋代到明、清几层,考古学家告诉我这是很难得一个遗址,保护得很好。所以我总体评价扬州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历史城,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淮扬菜。
你说的问题,复建城楼很多地方首先要复建城墙跟城楼,这在全国不只一处,包括平遥,实际是文化名称,它的城墙一段、一两个城楼也是复建的,但复建《文物保护法》规定有几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有特别的价值,或者是一个建筑群里别的都在,独缺这个;二是有充足的材料;三是要作出规划设计;四是专家论证批准。按照这四个,你担心的问题按说应该制止,如果你挖掘得不够,资料不够,复建就没有依据,也不会得到批准。除非采取另外手段,那就不好说了。比如大同大规模的把房子推倒,没有经过这个程序,胆子大,做了再说。
网友3:您着重讲了对文物建筑户外部分的保护,那对于室内部分如何看待,比如现在的清华学堂,如果还要去用,必须要搞暖气或者空调,把这些东西弄进去会做一些可能的破坏,为了现在现实的拥有而做额外的破坏,您是如何理解?
楼庆西:你说得对,为了现在的使用一些必要的设备必须要做,清华学堂原来有暖气,盖的时候就有暖气,现在的暖气跟那时候的暖气不一样,修复了很多次,为了现代的应用装现代设备,不免有一些改设,但条件之一是可逆的:不要使它原来的部分不存在,挖了一个窟窿,把暖气拆掉后窟窿补上,它还在这是可逆的,可以拆的。现在要开放故宫,要残废人设通道,包括太和殿底下三层台,残废人怎么上去,也考虑要做一个直升梯,这些东西可以加在上面,但是可逆的,是可以迁去的。
网友4:老师您好,我是建筑学的学生,慕名而来。我们看当代的建筑有一种潮流或者叫历史主义的复兴,在今天的北京能看到很多的新建筑有一种仿古的倾向:模仿中国古建筑的做法,比如这些年的北京西站建筑,您认为在北京这样的一种历史名城里,我们做一些新建筑时是按照古典的做法那么做还是有所创新,还是两者结合?谢谢!
楼庆西:你这个问题非常大,是我们建筑师所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首先从大原则讲,建筑是一个艺术的一部分,但跟造型艺术不一样,首先要满足实用,因此有一种主张建筑不要有传统,电视机、汽车没有传统。所以他们认为建筑跟电视机、电脑一样实用性很强,尤其是当前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科技交流、文化交流频繁,最后建筑必然会陷入趋同的趋向,这是一种看法,这种看法的力量很大。
还有一种看法,既然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文化必然有区域性或者民族性,全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是因为地域性的关系。21世纪初在北京开了一个世界建筑师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开,作大会组织报告是吴良镛先生,他代表国际建协做组织报告,总结了20世纪建筑创作的经验,展望21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向。他提出一种观点: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有地域性,提出地域性不要忘了趋同,而趋同不要忘了地域性,两者不同的道路,最后要创造出有地域性的新建筑。
他本人创作绝而不同,比如孔子研究院。这两种不同观念很难说哪种对哪种不对,是在长期时间中并行的,否则很难想象北京出现了鸟巢和鸭蛋。鸭蛋的出现争论很大,我在北大一个美学的硕士班讲课,最后考试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那时候国家大剧院没有建成):天安门广场旁边出了一个国家大剧院,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40多个人一半一半,说得头头是道,我都给了高分。反对者说完全跟环境不符合。我本人想,国家大剧院体型很好很简单,但搁的不是地方,如果搁在奥林匹克公园好了,这边鸟巢,这边水立方,在这里下了一个蛋(现场笑)。结果跑到那儿下蛋,所以反对它的是下了一个鸟屎蛋。北京有一个鸟巢,停在广播大楼上,下了一个蛋,这是贬义的政治笑话。赞成的说,中国只有方,没有圆,人民大会堂是方的,这个蛋是圆的,这就补齐了。有人说不协调,赞成者说什么叫协调?对比也是一种协调,万绿丛中一点红色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对比,也可以说是协调。
我不懂得美学,这是美学的学生写的,都有道理。我们觉得既然出现这个东西说明北京在走向国际化,既然要建一个国际城市,这些线路不可避免,因为是国际招标,谁得标就做。中间有一个插曲:大家不满足于鸭蛋,而且又不是中国人设计的,经过几轮,两个院士找到朱镕基总理“是不是先不建,方案也不成熟,中国人有没有方案能把外国人的方案涵盖进来的。”朱镕基说“不行,第一,政治局做决定,我作为总理已经拿出一部分钱来了,准备好了;第二,既然是国际招标就得守国际招标的规矩,人家中了标不干了,这算什么?”所以还是得标者建。建了以后是否好看实践证明,巴黎铁塔在一百年前是博览会临时建的,完全用钢铁建的,形式跟巴黎的传统建筑毫无关系,就像上海博览会建筑很多建筑拆掉了,但这个建筑保留下来,在众多反对声中保留下来,有人气得要命,发誓我到巴黎不见巴黎铁塔。有人说你不可能不见。他说我有办法,我蹲在巴黎底下就见不到了。如此反对,现在怎么样?现在变成了巴黎的标志。
所以有人说,不要现在看着不顺眼,若干时期鸟巢顺眼了,鸭蛋也顺眼了。我讲的是各种意见的争论,这种争论客观存在,不能说哪种争论绝对正确,本身就是建筑创作性的现状,要创作好的,有民族魂在里面是非常难的事情。
网友5:老师您好!前面您提到乡土建筑逐渐消失,但我发现很多地方在兴开发一些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开发旅游资源,老师您对这样的事有什么看法?
楼庆西:乡土建筑消失速度很快,有它不可避免性,因为它生活在变化,不可能完全保护。但我们要力争大家理解乡土建筑的价值,所以我现在出去做讲座相当多数是讲乡土建筑,乡土建筑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它有它的优势,让大家理解它的价值所在,保存它,这是一方面。另外有些地方要在平地上重新建乡土建筑,那是他创作的东西,我们无权干涉他,他征求意见我们可以帮他们做得更好一点,做得乡土建筑更像乡土建筑,属于新的一方面。
主持人:前不久梁林在北京的故居被拆迁了,您怎么看?
楼庆西:有很多记者打电话给我,我说第一没有去现场看过,故居现在毁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梁思成夫妇清华有两处故居,一个是新林苑12号,一个是新林苑8号,12号已经毁了,盖了别的房子,不可能把房子拆掉又重新按原来样子恢复,不可能,不是说梁思成夫妇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要保存起来,那没有必要。总部胡同是在1931年到1937年,生活了6年,主要的中国建筑研究在那个地方完成,有它的纪念意义。现在已经拆了,能够复建是好的,不能复建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