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庆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
楼庆西: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文物建筑的价值和保护。64年以前,也就是1948年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平津会战天津已经解放,解放军四面包围北京城,由张家口进入到华北的解放军,先解放了海淀区,也就是清华大学所在地。所以清华大学是1948年底解放的。当时党中央为了保全有800多年历史古都北京城,为了减少老百姓、解放军的牺牲,所以力求与华北剿共总司令傅作义将军在北京城中南海进行谈判,争取能够和平解放北京。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一辈子从事古建筑研究保护的学者,住在清华园,整天忧心忡忡:如果和谈不成,万炮齐鸣,古都北京就有一大批非常珍贵的文物建筑将毁于炮火中。这时候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张奚若带领两位解放军干部找到梁思成、林徽因的家,他说“党中央派我们来找到你们二位,我们知道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请你在北京城地图上标出哪些建筑是很重要的,不能够毁坏的。如果和谈不成,党中央决定攻占北京时,不惜牺牲要保全这些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非常感动,很快就完成了这个任务。接着梁思成率领建筑系的老师根据他们十多年调查建筑的资料,编制出一份《全国各地重要古建的简目》。当时解放战争还要全国推进,所以这本《简目》列出了很多古建,前面有三个星是最重要的,两个星是很重要的,一个星也是有价值、重要的,分发多解放军各个军,要求他们在解放战争中注意保护这些古建。最后北京得到和平解放,建筑被保护了下来。
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有什么价值?为什么梁思成先生在《简目》第一条就说保护北京城,怎么保护?整体保护。中心在什么地方?在紫禁城(现在的故宫)。故宫有什么价值?四周围有护城河。这是故宫的平面图,占地72万平方公尺,一共16万平方公尺的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行使政权和朝政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重要建筑都放在中轴线,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礼治统治国家,礼治说到底是等级制,礼治主张“以中为贵”,所有重要的东西放在中轴线上。所以北京城有一条非常长的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一共有7500公尺。

紫禁城全景
如果一个人要从北京外城进入紫禁城,先经过永定门——前门——天安门(皇城大门)——紫禁城大门即午门。午门采取什么形式?采取城楼的形式。九开间的大殿座落在高高的城墙上,还有两边的阙天。底下有五个门,这是等级制所需要的。中间门高大——皇帝进出走,除了皇帝以外还有皇后在完婚时从外面迎接进宫走一次;还有一次过去的知识分子通过县考试考取秀才、通过省考取举人、然后到北京城考进士,进宫到保和殿由皇帝御试(面试),然后定出状元、探花、榜眼,头三名定后从这个门出去,中间这个门是头三名出。旁边两个门是文武百官上朝,皇帝走一个门。如果遇到国家的大典,来的官员比较多,两个边门也会开。进士比较多,按照名次左右分开进入到太和殿进行御试。一个宫廷大门就反映了封建“礼治”的等级制。
进了午门就是太和门。太和门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因为是建筑学的大门,不是宫城大门,因此大门形式没有采取城墙式,而是采取宫殿式的大门,九开间,下面是一层石头的台阶。前面有条清水河,也是5座桥,各有所用。
进了太和门就看见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凡是遇到皇帝的登基、完婚以及重要的节日,皇帝接近文武百官就在这里面举行礼仪。这时候太和殿前面近2万平方公尺的广场上排满了仪仗队和候朝的文武百官。太和殿面宽11台阶,60公尺。进深有33公尺,从地面到物体高度是37公尺。也就是说在整个紫禁城近千多个建筑它的位置聚居中,高度最高,面宽最宽,面积最大,装饰最讲究,这代表了皇权的中心点。前面是三个台阶,有三个并列的台阶,中间是皇帝特别走的——御道,御道上刻了九条龙,龙象征皇帝。于是大家有问题:皇帝走这个地方不会崴脚吗?皇帝不用走,是坐在轿子由轿夫抬着从中间飘过。
进了御道、上了台阶,迎面是红漆大门,建筑学上叫隔扇门,用的完全大红、喜庆的颜色,用金保护的颜色把进行装潢,门上都是龙的装饰。